第626章 首輔(第2/2頁)

現在這種改制法,官員固然沒有辦法再收受灰色收入,但表面的收入已經比原本的灰色收入只多不少,而最要緊的,就是得益更多的是京官,地方官員中的大半也會贊同,只有少數在火耗收取和攤派上獲利更大更多的地方官員會反對,但他們在官僚集團中的力量也並不強,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宦官集團的利益和此無關,除非是為了反對張佳木而反對。

武勛集團中,勛臣置身事外,武職官在等待下一步的改革辦法。張佳木已經叫人放出風聲,武職官的改革法就在文職官員之後。

所以,龐大的武官集團也是翹首以盼了。

對於皇家來說,改革提高俸祿並沒有用正賦收入,火耗歸公這一條就解決了大半的麻煩,剩下的也只是枝節上的毛病,只要龐大的文官集團不反對此事,那麽,就真的可以定論了。

此時此刻,皇帝派人來,倒不知道是什麽用意了。

“請進來吧”

自從太宗皇帝叫人值宿文淵閣之後,此地也是日漸尊貴起來。就算是司禮監的人,沒有通報傳請,也是不能擅入的。

“諸位老先生”

此時司禮已經是和內閣平起平坐了,正統早年,三楊入宮,太監們都要避讓,深揖鞠躬,等內閣諸閣老過去再行。

後來再見閣老,不過就拱拱手罷了。

王振用事以後,反而是閣臣給太監們先行禮了。

這個少監算是老人,而且很客氣,所以李賢帶頭,眾人也是一起拱拱手,道一聲:“老師傅辛苦。”

“咱家是上命不由人,談不上辛苦什麽的。”那少監一笑,道:“皇上有旨意”

這般算是中旨,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皇帝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當時的制度,通政司把奏折入司禮,再上呈給皇帝閱看,然後下內閣,內閣票擬後再呈送到君前,然後司禮批紅發回,六科給事中校對無誤,然後正式下發。

不走這麽一套程序的,就是中旨,中旨在法理上是欠缺的,不合理的,一個大臣拒接正式法理兼備的聖旨是不可想象的,但拒接中旨,則會引發輿論的同情。

但現在皇帝下中旨過來,顯然也是極為要緊的事,內閣諸人雖然吃驚,但仍然是參次不齊的跪了下來。

見眾人跪下,少監滿意地點點頭,然後便是沉聲道:“著李賢即補禮部尚書,非常之時,卿宜勿辭”

原來聖意如此。

眾人眼光中都是波光閃爍,用復雜的眼神看向李賢。

當時雖然已經內閣權重,但明朝是以尚書為尊的。廢中書省之後,除了加師、保之外,就是以尚書品級最高。而且,權力最大。

吏部尚書稱天官,為百官之首,就是當時尚書各部的權力分配的體現。

洪武年間,雖然已經有大學士,但不過是備顧問。到永樂年間,文淵閣漸漸成制度,但大學士的品級不過是五品官。

高於知縣和禦史、各部主事,低於員外郎,和待郎、尚書,還差的遠。

公平的說,永樂到仁宣年間的大學士,不過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做一些秘書草詔的工作。

仁宣年間,學士權重,內閣制度漸漸完善,但大學士的品級並沒有提上來。

宣德年間的大學士權重是體現在以各部尚書兼任大學士上的,這樣一來,既有內閣的草詔票擬權,又有六部的執行權,所以所謂內閣漸漸權重,關節就在這裏。

時至今日,內閣仍然不能管部,尚書完全能自行其事。遇到強勢的大學士,六部就弱一些,遇到強勢的六部,內閣就勢弱很多。

之前的六部,有三部尚書是建文和永樂年間的進士,資格威望之高,內閣簡直沒有辦法管理六部,所以大學士不兼部務,權威無形之中就下來很多。

現在禮部尚書致仕出缺,皇帝在第一時間叫李賢補缺,這樣一來,李賢以太子保傅並禮部尚書再兼大學士,內閣之中,仍然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了。

“臣,感愧無及”

謝恩起身後,李賢向著少監道:“請轉奏皇上,臣唯有以死報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