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改制

“加多少合適啊?”皇帝一時迷糊住了,下意識地問。

“縣官一年以三百石為宜,大縣可以至五百石。此外,大縣要設縣丞、主薄、縣尉、都是二百石的長吏,每縣,按中央六部,可以設曹治事,年俸百五十石,各曹之下,再設佐吏、書佐、循行、等輔吏,年俸數十石到百石以下。每縣根據鄉裏人戶數來置官設吏,每十戶供養一個小吏,二十戶供養一個輔吏,五十戶供養一個長吏,而縣官一年的俸祿,不過百戶的賦稅就夠了。”

明朝的俸祿制度也很混亂,主要是,皇帝有時候善財難舍,喜歡耍無賴。

按國初的制度,是以糧食和布匹來算工資的。一品官每月支米八十七石,一年是一千零四十四石,這個工資標準,用後世顧炎武的話翻成白話來說就是:從來他娘的沒見過這麽低的工資標準啊。

事實上,確實低了。

漢朝的丞相和禦史大夫是萬石,就算是一個郡太守,也就是明朝的知府,年俸也是標準的不折不扣的兩千石。

除了工資,還有帶薪水的長假,而且漢朝郡太守還有自己的少府,郡內山川水澤所出,就是太守除了工資外合法的收入。當然,這個收入太守一般會用來貼補郡中用度,用來作私人的賞賜,激勵屬官什麽的。也有少數直接落袋,人家也不能說什麽。

到了離明朝不遠的宋朝,那更是士大夫的樂園,工資高,福利好,允許公開狎妓嫖宿,明朝的官員和宋的士大夫相比,真的差太遠了。

所以明亡後,書生殉國的少,而宋之亡,最少還有十萬人滔海而死,宋之待大臣,確實是中國諸朝中做的好的過份的一個。

至於大明的地方官,實在就是太苦了一些。一個七品縣官,說起來是一縣之主,年俸標準是九十石大米,如果是稻子打成精米來實額發放,實際上這個工資是普通人的年收入三倍左右……但實際上朱皇帝連這個標準也沒有達到,洪武年間,皇帝亂發寶鈔,朱元璋以為寫上名字的紙就算錢了,皇權至大,反正以殺人來推行就是,但經濟規律不是權力可以左右的,寶鈔在洪武年間就連年貶值,到正統年間,一萬貫寶鈔也就抵一千文銅錢的價值。

到了海瑞當縣官的嘉靖年間,寶鈔連一千文錢也換不到,但海瑞的記錄裏,他的工資實領是年俸十二石米,二十七兩銀子,還再加上三百六十貫寶鈔。

可想而知,海瑞領到那擦屁股也嫌硬的寶鈔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麽樣的心情。

一家十幾口人,十二石米加野菜勉強夠吃,二十來兩銀子要負責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再加上看病,買書等額外的支出,當然,鹽、茶這一類的支出也是必不可免的。

海瑞這個真正只憑工資過日子的主,日子過的有多難,那就可想而知了。老母過生日買兩斤肉,成為全國俱知的豪氣舉動……不得不說,朱元璋定的工資標準實在是太低太低了。

而且,就算這麽低的工資標準,歷代皇帝還經常搞事,有時候用棉花抵糧食,有時候用香料,蘇木,文官們好歹在名義上還能領齊,現在武官和小兵們已經根本不可能實額發放俸祿了。

京師武官算是好的,十石的月俸能領到三四石,外省武官,幾個月領一兩石的都有。

在大明能成為士紳階層的一份子,本來就付出了更多的艱辛,一個舉人的出現,往往是一個家族幾代努力的結果,結果是當了官還得挨餓,成了精英過的還不如一個馬夫……官員們如果不化身為狼,那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

“這個,似乎太高了吧?”皇帝的態度是根本不必奇怪的。他就是經常拖欠武官工資,惡意欠薪,甚至根本不給薪水的老板,除了勛戚和太監,能從他手裏弄到好處的還真不多。皇帝對太監很大方,正統年到現在,一賞幾萬引的鹽引是常有的事,賞給上好的田地也是經常的賞賜,在正統到天順年間,太監們對鹽茶引制度的破壞是驚人的,皇帝對家奴的大方直接造成了土地兼並和鹽茶引的敗壞,而他對下頭官員卻從來沒有這種好心,拖欠是經常的,不發是可能的,用點香料蘇木什麽的抵工資,要麽就是破布發兩匹當銀子,皇帝幹這種不要臉的事也是經常有的,這會兒指望皇帝能高高興興的給下頭的文武官員們漲工資……這根本也是不要想的事。

事實上,皇家的態度就是每個官員都和他們讀的書上寫的一樣,奉公守法,恪守儒家經典上的道德規範,工資菲薄,但仍然竭誠效力……事實上,皇帝拿官員們當豬頭,官員們也拿皇帝當傻子,除了洪武皇帝用剝皮的辦法來阻止官員貪汙,除此之外,有明近三百年,官員的腐敗和貪汙就根本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