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人選

說起這個,張佳木倒是有點好奇,因問道:“真有這麽多儲糧?”

“有的,有的。”趙榮忙不叠的答道:“年年由江南一帶送漕糧來,至通州卸船,一部運到京城,大半留在通州儲存。從永樂年間到現在,好幾十年,哪一年都有三百萬石或是更多的糧運進來。這麽多糧,京師裏哪能吃這麽多?所以向來是供給皇家新米,百官和市面上,就是陳米多一些了。”

“怪不得。”張佳木點頭笑道:“當年關餉領糧,十次有十次是陳米,就沒吃到過新米。要吃新米,就得自己去買。”

“可不是麽。一年二年的,就是這個樣。現在庫裏糧食太多,吃又吃不光它,可大家又不能說把米給扔了或是白給人,反正,這是皇上的庫,怎麽處置,也是皇上定。”

“太過浪費了”張佳木神色變的嚴峻起來,搖著頭道:“真真是胡鬧。”

明朝的漕運和糧食北調,也是一筆爛賬。當年定的時候,標準過高,根本就吃不完。年年這麽多糧,有“運軍”,就是沿途調出來的衛所北運,後來時間久了,就成了專門運糧的軍隊,到了清朝,就成了漕幫,也就是青幫的前身,後人很少知道,青幫的前身就是明朝運糧的衛所,也就是正經的大明軍人。

年年運糧,京師人口就是那麽多,哪裏能吃的完?所以就這麽積累下來,到了正統天順年間,倉儲蓄滿,糧食多至腐爛而不可食。

但一邊是儲藏太過豐富,一邊是邊軍漸弱而無食,一邊是京中禁軍人數越來越少,國家明明有糧養軍,卻是如此苛刻,甚至連武官俸祿也不能及時發放,扣餉,甚至不發餉,都是常態,而文官的俸祿倒是一點兒不怕少,也不會打折扣的。

其中原因不必深思,則自然而然就可以明白了。

張佳木最不滿的一條,便是文官俸祿全由太倉發給,而在京所有的武官卻是由皇帝從自己的小金庫裏來發。

這樣雖然有皇帝與武官更親近的一層意思,但無形之中,是把所有的武官都矮化了。

合著只有文官是正經的朝廷命官,武官卻是皇帝養的小狗一般,隨意丟幾根骨頭就得?事實也是如此,皇帝高興了,便是足額發放,甚至額外有賞賜。永樂年間,武官侍遇優厚,甚至有文官轉武官的例子,因為文官太清苦,轉了武官,收入增加,所以以文改武。

到永樂之後,武官待遇年年下降,到現在,十停俸祿能領到一半,就算是燒了高香了。

“不成,不成。”張佳木連連搖頭,皺眉道:“這樣不成,我看,以後武官俸祿,也由太倉出就好了。”

“太保。”趙榮小心翼翼的,用提醒的口吻輕聲道:“現在不必改太多成例,不然的話,阻力亦太大了。”

“你說的到也是。”

“學生是一愚之得,太保見笑了。”

“哈哈。”

打完哈哈,張佳木便端茶送客,待趙榮退下之後,他才微微一笑。此人能力一般,品格更是卑下,不過,綜合來說,卻是比年富這樣的品格高尚的文官要好用的多了。

就盼文官中的這種品格卑汙的人越來越多,反正他照單全收。

等在文官中分而治之,條件成熟之後,再來收拾這些混蛋好了。

……

右僉都禦史韓雍的心情很不愉快,甚至可以說是冷淡灰暗到了極點。

在曹石之變以前,他已經由右僉都禦史的身份調為江西巡撫,從僉都禦史到巡撫是一個跨越,從京官到巡撫一方,更是一個極好的機遇。

以他的能力,手腕,當然,還有進士同年的人脈,在江西只要呆上幾年,再內調回京,由九卿侍郎再轉尚書,一生宦途就輕松寫意,並且能有十足把握在墓碑上刻上少保某公的字樣了。

可惜,事與願違,一場大亂子打亂了他出京的計劃,再下來,前幾天都察院的上憲召見,說是內閣李閣老的意思,派韓雍以僉都禦史的身份,前往京營各部查看清軍勾軍一事。

這麽一來,他想上任就難了,江西不可能長久缺一個巡撫的缺,看來,這一次想履新是根本沒有可能的事,只能暫且留在京城,看看再說了。

為京官,當然也有升職的可能。但韓雍自忖自己人脈足夠,心智手腕都頗足一觀,當年掃平葉宗留之亂時,他的表現就讓大明官場眼前為之一亮,到現在,他還是以“知兵”聞名於文官集團之內。

當然,這也是和他平素自己的吹噓有關。

平定匪亂,這是他一生的政治資本,而且當年確實是他帶兵。雖然後來有人譏評他寡恩擅殺,攻訐他在下屬將領提出建議時就悍然殺人……當然,此事也是屬實,雖然他後來按那個年輕武官的建議去做了,但無論如何,就在他要建立主帥威權的時候,那廝好死不死的出來唱反調,這,就是致死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