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和買

張澤雖是小吏起家,但也是效力多年,任兩年主管辦事向來得力,連他都苦笑著說不易承辦太子的差事,可想而知,平時東宮的需索一定很多,叫這個光祿寺卿也覺得頭疼了。

“這未免太不成話”

張澤一說,張佳木自然就把太子開列的單子要了過來。繩頭小楷寫的倒是很整齊,但單子上的東西,也著實是不少。

從普通的南貨到絲綢、布匹等等,無所不包,各式各樣加起來總有百來十樣,種類多,而且數量也很多。

光是鵝就要五百只,別的吃食就更多了。

“太子宮中,我記得皇上是有特別的供給,怎麽還缺這麽多的東西?而且一文錢不給,就交待你來辦,你又如何辦?”

“這,只能用和買的法子了。”

“和買已經禁止,律令森嚴,幼常,你可不要自誤”

“這……”

“幼常,還好,你到我這裏來預先說了,不然的話,你去叫人去和買,亂了我的法度,我會彈劾你,而且,必將重重懲罰,絕不會姑貸。”

“是,下官明白了。”

“你一上街,就會被錦衣衛的人發現,然後就會有人飛騎報我,最多半個時辰,消息就會從我這裏傳到宮中,然後我的彈章就到了。好了,我們且不說此事,你把單子給我,由我去同太子打擂台吧。”

“是,下官這就把單子呈上,太保請息怒。”

“幼常不必害怕,本官亦不是針對你。”

兩人對答,已經從私誼交談轉成公務對答般的格局,張佳木神情冷峻嚴肅,張澤困惑有之,惶恐有之,但更多的卻是解脫。

他也確實為難,張佳木這麽一弄,等於是把一個燙手的炭團接了過去,政治人物,一般遇事則避,特別是這種得罪人的事。

況且,得罪的還是未來的儲君。

眾所周知,張佳木對太子忠心耿耿,便是太子自己也是沒有話說。

冒著生命危險從火場裏把人背出來,四周烈火熊熊,這種奮勇法,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出來的。

就是如此,就算張佳木對太子有所不恭,眾人也是想果真是太子做錯了,而不是張佳木驕縱犯上。所以,這種頂撞太子的事,倒也確實是張佳木來做最為合適了。

所謂的和買,原是公平買賣,但到了元明清之時已經是變相的攤派和加派賦稅。甚至成祖年間,皇帝自己親口說,那街上的買賣人賺了銀子,不想報效國家,便是要他一點貨物,又待如何?

皇帝都是這種認識,下面的人更是變本加厲了。

有明一代,苦害商人最多的倒不是那形同虛設的商稅,明朝就沒有收得起商稅來。明明是海外貿易繁盛,全世界最少三分之一的銀子流入中國,江南一帶的大商人富可敵國,官員士紳都肥的流油,國家朝廷卻是窮的要飯,這樣的奇葩情形也就是在明末那個特殊的時期才會出現了。

在明初,商稅也是瞎糊弄,皇帝的用度更多的是各地的實物貢賦。比如宮中用的米,各種各樣有十數種之多。

光祿寺自己就有大量的牧畜,用來支應宮中的用度。

柴炭什麽的,也是在京畿各地規定地方入貢,有專門給宮廷燒炭的地方,年年入貢,一次數萬斤不等,宮中一年用炭少說就得幾百萬斤,折成銀子,一樣不少了。

貢緞布匹什麽的,樣樣也都有,在江南還有宦官管理的織造衙門,專門給宮內織造綢緞等日用品。

但偶有一些不足,皇帝就會叫宦官到京城各類鋪子裏去和買。說是和買,但就是如成祖皇帝所說,生意人也是仰沐聖化,做生意發了財,皇家要用點東西,還敢裝大頭不給?

有此政策,大明這近百年來,除了固定的實物貢賦地點之外,京城裏的鋪戶也是宮廷用度的重要來源之一。

張佳木在這一次事變過後,廢崇文門關稅,城內物價為之一低。

最近錦衣衛的總務調查過了,城中物價明顯趨低,最為明顯的,就是雞豬鴨鵝等肉類,還有城外鮮魚的價格,時蔬的價格,都比往年低了三成。

宦官收取的關卡稅銀一年不過十萬左右,但擾民之甚,苦民之甚,罷了一個惡政,惠及城中百萬生民,光是這一項,張佳木聲名就扶搖直上大受好評了。

這件事,不光是百姓高興,就是勛戚大臣和文官集團,私下議論起來,也是誇贊張佳木有魄力,有能耐,想到這麽一條辦法來在最短的時間內穩住了人心,安定了局面。

文官們迂腐,而武官和勛戚們更多是在想著張佳木在皇帝面前的影響力,當然,還有他的手腕和魄力。

這一次明顯是賣了宦官集團,擺了宦官們一道。有明以來,除了洪武那三十多年,宦官們真的只供灑掃,到建文年間,宦官們就不甘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