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道別

從張府裏頭出來。管宅門的家將頭兒很殷勤的提著燈籠送了好久。畢竟是新科進士,大明民間現在對讀書人的尊重是發自內心,完全沒有矯飾。

但兩個新科進士卻是走的歪歪扭扭,高一腳低一腳的不成體統。

“大人沒叫他們喝酒吧?”家將頭兒暗自搖頭:“這也太不成話,兩個新進士喝成這副樣子,實在是不成體統啊。”

等從張家所在的巷子裏鉆出來,徐穆塵有些清醒過來,他道:“年兄,你打算如何?”

“大人叫我好好學典章制度。”年錫之皺著眉道:“還叫我們帶一群書辦一起學習,我覺得大人這個法子好,現在差事也不忙,所以我打算帶一個班,把國初各地的賦稅並地方志都好好看一遍。”

“看地方志這個法子不錯。”徐穆塵首肯道:“大人說國初的軍屯數字全是假的,還說黃鱗圖冊也全是假的,就算白冊也全是假的,而且就算真的也沒有用處。大人還說寶鈔其實是好東西,但用的不得其法,大人還說銅錢鑄的太少,而用銀子來做交易並且用於國家正賦更是大錯特錯。”

“嗯嗯……”年錫之腦子有點暈,一時也不知道徐穆塵在說什麽。只是下意識的一直點頭。

今天在張佳木府裏的這一通交談給了這兩個讀書人翻天覆地般的震動。以往所讀的書,所關注的政務措施,甚至是敬佩有加的人在張佳木嘴裏都是一無是處。就算是大明太祖,張佳木也是隱晦的表示,其實洪武皇帝確實是一個英傑,提三尺劍帶一群竹竿兵趕跑了蒙古鐵騎,所以張佳木也是敬佩有加。但無論如何,洪武皇帝設計的這一套已經被稱為祖制並且不準修改的制度實在是太蹩腳了……

“大人還說,浙江金華一年的稅銀是七兩,但是年兄,你知道他們養了多少佐屬官吏和書辦?”

“我當時在啊……”年錫之覺得徐穆塵已經激動的糊塗了,於是想了一想,用不確定的聲音答道:“好多人吧?”

“是十一名佐雜官員,書辦四百一十五人。”徐穆塵冷然答道:“大人說,為了這幾兩的稅銀,大明要養活四百多人,而且地方官府也覺得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為收的稅銀歸朝廷,但養活官員和書辦的銀子卻要他們來出。所以地方上不發錢,而這些書辦還有皂隸的錢哪兒來?”

“當然是壓迫商人。”

“如果是瓷器或是生絲商人還好了,他們利潤大。”徐穆塵還是用剛剛那種語調接著道:“大人說,地方官府都是在白米,蔬菜,豬羊肉這些短途的物品上打主意,因為這些東西運調急迫,所以一時為難,就會乖乖把錢交出來。”

“大人還說從南直隸一年運四百萬石糧到京師,京城文武官員並官兵都仰賴漕運米糧。雖然平均下來一人一年不過一石,但一年有三百八十多萬石米發放在京師。而十二萬運軍和十一萬艘船由南至北,他們除了運至京師,還有一部份協運到別省,或是直接送到邊關。從起始的地方運到京師或邊關,一路上要過二百多個稅關,淮安關也有好幾百人要養呢。對了,大人還說,雖然設了這麽多稅關,但一年的商稅收上來連養活書辦都不夠啊。”

“所以大人說了,大明上下對收商稅都不上心,而且收稅是與民爭利,所以士大夫亦不屑為之。”

“但皂隸和書辦卻上下其手,每年收取的規費是正經商稅的幾百倍。”

“大人還說崇文門稅關最肥,但落在太監手中,但他們一年只要向宮裏交五千兩銀子就可以了,剩下來的他們均分。”

徐穆塵仰天長嘯:“這究竟是他媽的怎麽回事啊!”

年錫之亦是如此:“讀書二十年,怎麽搞的我什麽也不懂了似的?大人太可怕了,實在是太可怕了啊。”

也確實不怪他們如此,在大明,只有大約百分之五左右的識字率。多半農夫終其一生也認不得自己的名字怎麽寫。無數的典籍和史書,甚至是野史,筆記,小說,都說明了讀書人如何尊貴,如何傲嘯王侯。儒,當然不是一種宗教,但儒學又可以算是一種宗教。現在這個宗教裏兩個傑出的人物,經過了童生試,秀才,舉人,然後到達進士這個最終目標的兩個讀書人中的優秀分子,他們前二十年的所有認知,對自己學識的自傲都在一晚上被打的粉碎。

張佳木提出的種種問題,弊端,制度上的缺陷,這些偶爾可能會有人提及。但絕不會有人那麽系統的下過這種功夫,把大明總體的制度,從宮廷用度,到藩王,到軍隊,文官體制,勛戚兼並,再到地方政務,稅制,甚至是稅畝制度,田土收成,自然條件環境,甚至是民俗傳統。各方各面,林林總總。

根據張佳木所說,他的錦衣衛的外保局最近就在做這些工作,調查,日復一日的調查。從地方的賬簿,公文,塘報,再到百姓口碑,數據和述說。這幾個月來,調查遍及直隸和山東河南等地,下一步是派人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