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當年事當年情(第2/2頁)

這就是公然在指責皇帝,張佳木和薛恒尷尬的要死,趴在地上不敢吭聲,一邊的沂王倒是一臉的無所謂,他這個叔叔雖然對他很薄,叔侄之間人情薄如紙,但沂王秉性有太上皇忠厚的底子在,不算刻薄,要說起來,他的孫子嘉靖皇帝,那位爺才是不饒人的主。

倒是萬氏聽著太後在公然抱怨皇帝,一邊踩著織機,一邊臉上笑盈盈的,顯的極是開心。

太後抱怨了幾句,想起來當著張佳木這個外臣頗為不當,於是也就閉了嘴。

看她一臉不樂的樣子,薛恒勸道:“老太太,出來遊玩是散心高興的事,甭說這個了!”

薛恒是親臣,身份不比普通,奏對的口吻也很隨意。話說起來,他可是太後的親女婿。關系自然極為親近了。

宣宗皇帝有三女,長女順德公主,次女永清公主,三女常德公主年紀最少,正統五年才成年,嫁給了薛恒。長女是廢皇後胡氏所生,次女則是別位後妃所出,三女常德公主,才是孫太後親生,皇家之中,只有親生兒女還算親近些,別的皇子公主,雖然也得叫太後一聲母後,但那個關系,自然不能與親生的相比。

太後指責當今皇帝,也有這個原因在內。太上皇朱祈鎮,是孫太後所出,當今景泰皇帝,則是吳太後所生。當年宣宗在時,孫太後是貴妃,而吳太後只是賢妃。後來宣廟駕崩,朱祈鎮即位,孫貴妃順理成章的成為太後,吳氏只是太妃而已。到現在,吳氏也成太妃,彼此間姐妹相稱,地位相同。吳太後的兒子還在當皇帝,而孫太後的兒子卻身陷囹圄,飯也食不飽,孫子還被人趕出宮去,榮枯不同,太後心裏有怨氣,自然也是無可避免之事了。

老太太發了一通牢騷,被薛恒又這麽一勸,才是怒氣稍解。

倒是張佳木在一邊琢磨,太後話裏的意思,似乎皇帝有召外人入宮的舉動,而且,色能伐身,似乎當今皇帝的身體是在女色上頭弄壞的。

究竟是怎麽回事,很值得研究一下啊。

想到這個,他在京城裏的布置也有好幾天了,那天徐有貞點了一句,他已經在布置準備,今天又有太後脫口而出,看來,宮禁之中,也是大有奧妙。

太後卻不急著放他走,東一句西一句的,問一些家常。

聽說他是哈銘的徒弟,太後極為欣喜:“好啊,哈銘是個有良心的人。你是他的徒弟,武藝高明就算了,人品也準錯不了。怪不得,我看你這孩子越看越順眼!”

老太後說話有些道三不著兩的,不過,也還說了個明白。

盤在張佳木心裏多少天的迷底,總算是解開了一些。原來哈銘和袁彬兩人,和太上皇的關系真不能用尋常這兩個字來形容。

天家無骨肉,更不必提朋友。但哈銘和袁彬,和太上皇的關系是可以用“朋友”這兩個字來詮釋,普天之下,知道他倆的人,也絕對不會有異議。

當初土木之變,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朱祈鎮以皇帝之尊被俘,身邊只剩下寥寥幾人,一個死太監叫喜寧,還有兩人,就是袁彬和哈銘。

一國之尊被俘,蒙古人也不是善男信女,抓到皇帝就以為可以敲開明朝的邊防大門,也先帶著皇帝東奔西走,到處叩關,其中的艱辛困苦,也就不必多說了。喜寧叛變,將內地情形告之也先,甚至要設計加害朱祈鎮,危險之時,差點就被這死太監得手。

總賴袁彬和哈銘,多方設法加以保全,又設計把喜寧殺死,才算保了朱祈鎮的性命下來。

這還只是君臣之義,後來被俘一年多時間,幕天席地,極為困苦,都是袁彬和哈銘兩人輪流伺候起居,已經是恩義深結了。

再有一次,朱祈鎮發燒怕寒,還是哈銘和袁彬輪流把皇帝抱在懷裏,這才幫著朱祈鎮挺了過來。

有這種共患難的交情,說是朋友,一點兒也不過了。

太後提起當年事時,已經淚濕前襟,對哈銘和袁彬的賞識,當然也就見於神色之間了。

張佳木心裏也是感嘆,怪不得,上一次哈銘聽說太上皇發燒時,神情大變,甚至痛哭失聲的樣子。

就是自己這位師傅,嘴真嚴哪……要不是太後說起,怕是還要瞞他很久。

卻也怪不得他們,這會兒太上皇形同囚徒,他們與上皇的關系,雖然知道的人不少,不過大家都不大提起,他們自己也不提,一是避禍,二來也免得連累別人,倒也怪不得哈銘和袁彬的小心。

他心裏也是感慨萬分,今日遇合極巧,無意中得知當年的隱秘大事。遙想當年,冰天雪地,氈幕之中,一君二臣,不知道如何熬過最艱難的歲月?

一念至此,他卻是面露苦笑,最艱難的歲月……恐怕也未必,最近幾天到十四日大事議定之前,不一樣也是極為困苦艱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