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關寧(六)(第2/3頁)

吳遂仲等人沉思片刻,雖覺張偉所說的“雜學”人士充任禦史不妥。到是比這現在強上許多,因都道:“漢王思慮,臣等不及。如此這般,一可以朝政不被人左右,令太阿倒持;又可以使人評議朝臣們的政務,匡扶人君的錯失,當真是良法善政。”

吳遂仲本是台北官學內的醫官,對雜學雲雲從無偏見。此時聽了張偉的決斷,腦中略轉,已是有了成算,微笑道:“戶部可選取精於算,通貿易的聞達之士充任禦史,專司審核戶部、稅、海關等部的政務;刑部與大理寺、都察院,可選於刑名律令上通曉的官員充任,其余各部,亦都依此而行,則天下事不因某人某黨而壞,漢王的想法,當真是絕妙之極!”

張慎言卻道:“雖是如此,到底還是要多選聲家清白,風骨硬挺的讀書人充任其間,否則,商人重利、刑名之人多半奸狡,若是混雜其中,左右他人,只怕反失了漢王原意了。”

張偉點頭道:“這是自然,只要充任禦史的,一定要事前嚴加審明身家,每年再行清算。為任時一不得結交朝臣,二不許行生意、置田、入股等事,一旦有違,則剝其官職,嚴責其罪!”

商議至此時,總算是塵埃落地。吳應箕官位尚且不保,更休提其駁還詔書所引發的朝局動蕩。那些東林黨人原本卯足了勁,準備在張偉逼迫吳應箕時一起抗爭,一則使張偉再立新後,二則詔顯東林力量,以此掌控全局。黃尊素等人雖是正人,奈何東林黨此時已是良莠不齊,比若錢謙益當年謀官不成,此時卻又復為禮部侍郎,做官的心正是熱切,自然想東林黨的勢力越發壯大,以他在東林內部的身份地位,再加上那些原本的大佬年歲已在,黨首之位非他莫屬,得利之後他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身居高位了。

待張偉斷然將給事中一職裁撤,又得了閩黨及各內閣重臣的支持,便是黃尊素等人聽說禦史台之復設,亦是頷首微笑,連聲贊同,其余心懷不軌,正欲興風做浪的黨人,哪裏還敢再行多事?

此事一了,還不待眾人回過頭來。張偉又下令裁撤大理寺、光祿寺、少府、欽天監、太醫院、行人司、太常寺、太仆寺等原明朝的諸多衙門。一時間數千名官員丟官罷職,天下為之騷動。大理寺原本是專門平復審議刑部案件所設,後來多與都察院和刑部坐審要案,實則是虛設無用。自有禦史台和都察院加強職能,又有靖安部專司補盜,破案,刑部只審不執,大理寺已是無用。那行人司專司帝王出行禮儀仗衛,太醫院供奉的太醫只是醫不死人,救命卻也是想也別想,欽天監算不出歷法,還需請傳教士來相幫方可。一定江南,張偉便想裁撤這些無用的閑曹,使這些冗官冗員無可寄生。但為了穩定大局,卻也只得暫且留著。此番盡數裁了,心裏大暢之余,卻也是頭疼這些個官員的安置。若是盡數驅趕回鄉,只怕立成遺老遺少,在鄉裏成為施政的阻力。若是重新安插,卻又失了裁減冗官,節省用度的原意。思來想去,不得其法。到是陳永華偶入,與張偉匯報抄拿貪墨官員一事時,見他正是為難之際,卻是出了個主意。張偉一聽之下,甚覺有理,因下令道:裁撤衙門的官員,吏部可甄別人選,將那確有才幹的留用,安排至需用衙門,甚或下調地方也可,著該部好生實行,勿使賢才流落。其余各官,可令其至各處新設官學任教,由官府依著原俸給銀,命伊好生教學,為國家培養英材可也。

他原本就要大興官學,在江南各地增設學校,培養人才,不使國家政務全數落入科舉考出的官員之手。這些裁撤下來的官員,有儒學、醫學、算學等各種人才,讓他們做事不成,教些初學的學子卻也不難。如此這般,又解決了安插官員的頭疼之事,又一下子得了這麽多的教師,當真是一舉兩得。

這一些舉措動靜甚大,漢軍每日裏在當地靖安司及都察院官員的指引之下,抄拿貪汙官員,當真是日以繼夜,片刻不停。再加上裁撤在京各衙門,地方各冗員,一時間江南謠言四起,民心不安。好在此時北方的皇太極和崇禎都是頭疼自家事,哪有閑心來管他。亂上一陣,縱是被抄官員們對張偉恨之入骨,看了裝備精良,如狼似虎的漢軍士卒,也只得嘆一口氣,卷著鋪蓋滾蛋了事。好在張偉和漢軍要錢不要命,抄了家產後到是不需坐牢,不用殺頭,比之當年明太祖捉貪官剝皮揎草,卻又是仁慈的多了。

何斌卻是不理會這些,他與張偉一樣睜大雙眼,盯著這些被抄拿的官員們。只是張偉盯著他們是防著造反起事,他卻是盯著白花花的銀子漫天價向他飛來,當真是笑的合不攏嘴。只是這些銀子多半左手進,右手出,每日裏等著批銀拿錢的漢軍將軍們不絕於途,戶部正堂滴水檐下,成日都是那些吹牛說笑,乘涼等著傳見的漢軍負責招兵的將軍們。只待押銀的戶部司官們一到,立時就是蜂擁而上,拼了命的打點,陪笑臉,說好話,只盼著何斌早日接見,批下銀來,便可以立時回去招兵募勇,加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