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第3/4頁)

可以說,康熙為了倡導節儉之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惜,這些風氣到他孫子乾隆手中化為烏有。在為自己修造宮殿時,康熙都要求務求節儉,如果不是孝莊讓人修繕康熙的寢宮,康熙根本就不會想要這麽做。在修建皇後陵寢時,康熙都要求節儉。

康熙之所以這麽看重節儉,在於他有一個觀點:明朝就是因為奢侈亡國的。明朝亡國當然有非常復雜的原因,奢侈無疑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基於這種認識,康熙對宮廷的開支作出了很大的調整,務求節儉。明代光祿寺(掌管膳食的部門)每年用的木材多達兩千七百萬斤,木炭達一千兩百萬斤,到康熙時分別減為六百多萬斤和一百萬斤;明代宮殿的樓亭門數多達七百八十六座,到康熙時只有其十分之一。

康熙的節儉也是他“民為貴”思想的一個體現,他經常對左右說:“國家的財政出自人民,民力有限,所以要節約愛惜。能夠節約,國家就有余裕;倘若奢侈,將會勞民傷財,禍害百姓。”

當時有一個法國傳教士曾經給路易十四寫了一封信,詳細地講述了康熙的生活習慣,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一個外國人對於清朝皇帝的看法:

清朝皇帝,或者因為他擁有的無窮財富,或者因為他疆土的廣闊富饒,說他是世界上最有勢力的君主也許是沒有人反對的。盡管這樣,他真正用於自己身上的一切遠遠談不上奢侈……就其個人有關的方面看,那種恬淡樸素簡直是沒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東西外,他毫無奢求,他滿足於最普通的菜肴,從未有絲毫的過度,他的淡泊超過了人們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著,除了幾件宮廷裏極為常見的過冬黑貂、銀鼠皮襖外,還有一些在中國算是最普通、最常見,只有小百姓才穿不起的絲綢服裝。逢到雨天,人們有時看到他穿一件氈制外套,這在中國被視為一種粗制的衣服……總之,在他周圍的一切,人們絲毫感覺不到那種其他亞洲君主處處要擺出來的窮奢極侈的排場……他不為個人浪費錢財完全是出於一種賢明的節約,以便把金錢用於帝國真正的需要。康熙深信君主的威信和偉大不是依靠外在的豪華,而更多的是在於他道德的光輝。

從康熙的治國之道,我們能感覺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康熙在治國方面也確實效仿古人,他說:“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在堅持教化和德治的同時,康熙對於法治也不疏忽,他一再強烈法律必須嚴肅、穩定,不要隨意變更。

康熙認為,德與法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光靠德不足以治國,光靠法也不能締造太平盛世。

正本清源——康熙的管理之術

吏治自古以來就是封建帝王最為頭疼的一件事,一個朝代衰亡的前奏往往是吏治腐敗,官僚欺上瞞下,百姓水深火熱。皇帝縱然變成千手觀音也難以處理天下雜事,所以,一個國家能不能治理好,首先得治理官吏。

貪官可以讓仁政變成惡政,清官能夠消解惡政的毒性,由此可見,官吏集團對於整個帝國的作用。

事實上,康熙很早就知道公務員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在古代,這叫怠政,現在一般的說法是為政不作為。康熙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說實話,很難,但康熙還是一步步地努力,力求提高整個官僚集團的效率,樹立起官僚集團的聲譽。

康熙發現文武官員中有一個陋習,他們借著過節送禮行賄。康熙對此非常憤怒,並認為這是明朝陋習,大清的官員不應該這樣,但是要解決這種陋習非常難。康熙曾經對直隸巡撫格爾古德說:“這些總督啊,巡撫啊,貪婪的占多數,朕心裏是雪亮的。”後來,他又跟禮部尚書湯斌說:“天下有才能的官僚不少,但是操守清廉的官員卻很少見。”康熙說出這番話時非常無奈,縱使康熙文韜武略,南征北戰,對付敵人很厲害,但是對於自己手下的這批官僚也感覺無可奈何。

康熙十八年,京城發生地震,康熙命令文武百官上書言得失,官員們總結出了六大問題,其中就有“吏治腐敗,民生艱難”,地方官為了前途,諂媚上司,搜刮百姓。京城的一些大官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們巧立各種名目中飽私囊,地方的官僚如果要向戶部報銷的話,是必須得送禮的。不送禮的話,戶部官員就對其百般刁難。送夠了禮,即使虛報,也可以通過。貪腐事件已經形成集團化的趨勢。

官員們在推薦人才的時候,習慣於推薦自己的親朋好友,互相包庇,結黨營私。即使像康熙這樣賢明的君主都拿不出非常有力的措施對付這些官場腐敗現象。譬如,康熙發現山西巡撫穆爾賽貪酷成性,穢跡昭彰,但當康熙問大學士和九卿們穆爾賽這個人為官怎麽樣時,這些人居然一起包庇,說穆爾賽這個人是一個好官,為政清廉,體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