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康熙妙手取台灣(第2/4頁)

當時,吳三桂雖然在走下坡路,勢力還是非常強大。康熙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吳三桂,決定對鄭經做出讓步。康親王傑書奉命與鄭經談判,但鄭經提出的條件比以前更苛刻,不僅仍然堅持以前的原則,還加上了許多附加的條款。如果息兵的話,清廷必須出讓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康親王做出讓步,表示可以不剃發,可以像朝鮮那樣,但是不同意給鄭經的軍隊發糧餉。

鄭經一看,你讓我做你的藩屬,又不給我發工資,可以啊!但是你必須再割出一部分沿海城市給我。雙方仍然一邊談一邊打,但是由於地盤問題一直談不攏。

吳三桂死後,清廷平定了三藩,集中精力攻打鄭經,將鄭經又打回台灣島。

姚啟聖和施瑯比賽收復台灣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其人任俠豪邁,輕狂不羈。

根據一些野史筆記的記載,姚啟聖這個人力大如牛,胡須非常長,目光炯炯有神,像閃電一樣逼人。姚啟聖年輕時到各地浪遊,一次睡著了,鼾聲如打雷,有個仆人偷看,發現他就像一尊老虎雕塑一樣。姚啟聖這個人性情非常豪爽,花錢如流水,到處打抱不平,完全就是金庸群俠傳裏面的人物。

那麽姚啟聖是怎麽發跡的呢?

耿精忠造反的時候,姚啟聖捋須大笑:“一豎子耳,在我眼裏他就像池塘裏的青蛙,能有多大作為啊,哈哈哈!”

當然,姚啟聖也不是光說不練,他很快就證明自己說的不是空話。他和兒子姚儀散財,招募了幾百人,投到康親王傑書的麾下。很快,姚啟聖由於屢立戰功,得到傑書的賞識,提拔為溫處道僉事,耿精忠投降後,姚啟聖擢升為福建布政司,負責征討鄭經。康熙十七年,姚啟聖升任為福建總督,才五年的時間,姚啟聖就從一個被革職的知縣當上了一省總督,升官確實很快。

也就是從這時起,姚啟聖這個名字跟台灣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兩年後,姚啟聖晉升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此人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但姚啟聖卻是個狂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禦史徐元文彈劾姚啟聖,列舉他七大罪,並建議將他革職查辦,永不敘用。姚啟聖的罪名主要是貪汙受賄,搜刮民脂民膏;生活墮落,包養一大批歌女舞姬,還強占他人妻子;排擠同僚,侵占他人功勞。

對於這些指控,姚啟聖態度強硬,一概予以否定。對於這些指控,康熙並沒有追究,他知道姚啟聖是個可用之才,當時正是用人之際,不但沒有處罰姚啟聖,反而給他加官晉爵。這是康熙用人高明的地方,他知道姚啟聖雖然輕狂,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對朝廷忠心耿耿,永遠處於可控範圍中。對於這樣的人,沒有必要追究。

平定台灣的任務落到姚啟聖頭上,姚啟聖在陸地上大戰還行,但對於水戰並不精通。所以,姚啟聖給康熙推薦了一個人。施瑯,要不要用施瑯,康熙是猶豫的。施瑯的能力康熙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他不太相信施瑯這個人。一方面是因為施瑯背景復雜,另一方面上次鄭經的反間計至今還施加著影響,加上後來康熙解除施瑯的權力,把施瑯召到北京。施瑯進京後的生活過得很不如意,不僅政治失意,連經濟也比較困難。

在京期間,施瑯仍然密切關注鄭氏集團的動向,研究海戰方面的兵書,準備有天再次報效朝廷,澄清別人對自己的懷疑。

真正讓康熙下定決心啟用施瑯的保薦人是李光地。李光地是康熙的親信大臣、內閣學士,李光地曾和施瑯談論戰事,施瑯對戰事的精辟分析深深地讓李光地折服。李光地從此佩服施瑯的才智和謀略。

康熙二十年七月,一天退朝後,康熙讓明珠和李光地單獨留下,詢問他們對鄭氏的策略。李光地分析了多年來招撫失敗的原因,表示招撫這條路走不通,只能用兵。康熙問他:“用兵的話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呢?”

李光地打起了太極:“點將,這麽大的事,臣怎麽敢參與呢?”

康熙又說:“就你看來,有沒有可以信任的人,說說無妨啊!”

李光地還在猶豫,康熙一再催促他。最後,李光地說道:“此事非同小可,讓我好好考慮幾天吧,考慮完了我會給聖上答復的。”

康熙不等李光地答復,就催促明珠去問,李光地委婉地說道:“要說信任的話很難找到一個完全值得信任的人,綜合考慮,還是施瑯更適合一些。”

康熙於是親自召來李光地:“施瑯的能力朕知道,但是你能保證他不會有其他的麻煩事嗎?”

李光地想了想說:“施瑯的才略確實無與倫比,但是為人比較孤傲,成功之後讓兵民相安,約束自己還得靠聖上妙手妙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