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輩子都在死磕的母子(第7/13頁)

其中,順治還記載有一次要侍奉太後去溫泉療養,當時董鄂妃有病不能前去。皇太後卻說:“若獨不能強起一往,以慰我心乎?”——我這個老太婆好不容易想去療養一次,你就不樂意了。董鄂妃沒辦法,只好抱病前去。順治對此非常激憤,當然他不敢直接罵孝莊,就在文中說:“蓋日不忍去後如此。”就是說,孝莊這個老太婆特別愛董鄂妃,一刻都不願離開她,由此可見順治的憤怒。

在《行狀》的最後一段,順治再也無法掩飾自己的憤怒,竟然想象太後死去的場景,當然他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說自己很孝敬這位慈母,只是身為男子,有些事情需要避嫌,只能仰仗董鄂氏了。

即皇太後千秋萬歲後諸大事,俱後是類。今一朝崩逝後,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將必付之不堪委托之人,念至於茲,朕五中摧痛,亦不能傷痛無已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太後有一天死翹翹了,肯定是由董鄂妃來操辦喪事。現在愛妃不幸逝世,以後太後死了,這麽大的事交給誰呢?只怕會交給不能勝任的人,每每想到這裏,朕五臟六腑都是痛的,愛妃你死得太早了,以後太後死了我指望誰為她操辦喪事啊?

太後還沒死,就想象太後已經死了,雖然話說的非常好聽,但也是大不敬。順治的想法實在太過奇怪,居然想象母親逝世後,董鄂妃為她辦理一場規模空前的喪禮。

《行狀》中說董鄂妃入宮多年,為人謙和低調,對太後很尊敬,對宮中的保姆和仆人都很優待。作為皇貴妃,她管理著後宮的妃嬪宮女,寬容仁厚,沒有絲毫的吃醋之意。

我們回頭看看董鄂妃的一生,如流星一般短暫,卻充滿了無法言喻的不幸。她首先是跟一個沒有共同語言的男人結婚,後來皇帝把她從這個男人手中搶走,這個男人自殺了,作為一個女人,我們不知道她用什麽態度面對這種事情。顯然,她心裏肯定是非常痛苦,雖然並不愛那個男人,但畢竟是名正言順的丈夫,結果這個男人因為自己而死,好歹欠人一條性命。

嫁給順治後,盡管順治對自己非常寵愛,但孝莊卻對她極盡折磨,而且折磨得不露痕跡。那種痛苦,沒有宮廷生活經驗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所以說,董鄂妃的一生肯定是不幸的。如果孝莊這個婆婆看自己順眼的話,好歹一生會比較平靜。但生活注定是一場悲劇,兒子早逝似乎就是一個征兆,順治對她如火的愛情並不能挽回什麽,地位的尊崇似乎也不能減少不幸。

我相信董鄂妃一定有這樣的感觸:與其生活在帝王將相的家庭,不如生長在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家裏,至少可以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

董鄂妃死後,順治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還賜死了三十多個太監和宮女,這樣方便董鄂妃去陰間後還有人照顧。

董鄂妃死時年僅二十二歲,順治死時年僅二十四歲,這樣的年紀在現在剛夠法定結婚年齡。在封建社會,連一個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幸福,更不用說一般人了。生活在今天,我們應該感到幸運,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我非常不理解的是,碰到一段淒美的愛情,為什麽有的文人就喜歡往妓女身上扯。在某些文人看來,具備這樣條件的在當時非秦淮名妓董小宛莫屬,正好兩個人名字中都有一個董字。《清朝野史大觀》對此言之鑿鑿,證據是兩個文人的詩詞,一個是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一個是冒辟疆《梅影庵憶語》,冒辟疆是江南名士,說話有斤兩,他曾經在青樓裏認識董小宛,後來娶她為妾,清軍入關後,董小宛落入清軍手中,這個董鄂妃呢就是那個江南名妓董小宛。

這個說法是靠不住的,首先董小宛比順治大十四歲,當董小宛在秦淮名聲大噪的時候,順治才兩歲,董小宛死的時候,順治只有十三歲,搞不懂為什麽有人把董小宛附會成董鄂妃。

順治出家之謎

順治一生是非常復雜的,首先這個人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其次他在政績方面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他從小生活在多爾袞的淫威之下,精神受到很大的扭曲。多爾袞去世後,順治開始親政,親政之後,他與母親的矛盾不斷惡化。為了治理好國家,順治精心研究漢文化,學習漢語言,頒布了一系列的仁政。

但說實話,在私生活中,這個人確實談不上仁慈。他動輒處於暴怒狀態,表現出精神病人的一些症狀,行為非常離譜乖張。當然,我們可以對順治的遭遇表示理解,童年的不幸常常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雖然他的性格讓人很不喜歡,但是在治國方面他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大清國入關後最開始的十年裏,他不但讓GDP穩定增長,而且為以後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