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九章 結 局(第4/5頁)

後世野史說多爾袞和莊妃密謀殺了皇太極,金庸在《碧血劍》裏更是借袁承志的眼睛把這一幕展現得活靈活現。袁承志本來是準備刺殺皇太極的,跟著皇太極來到莊妃的寢宮,皇太極發現莊妃正和多爾袞偷情。多爾袞來不及逃跑,竟把皇太極刺死了。

世人有這種猜測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當年皇太極逼死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奪取了最高領導權。但這種懷疑是沒有根據的,作為文學的一種想象值得鼓勵,但不能當成真實的歷史來看。

史書說皇太極無疾而終顯然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說法,大家知道皇太極晚年有一個老毛病——經常流鼻血。流鼻血本不是個大事,但皇太極特別嚴重,據說有一次鼻血連續六天不止。引起流鼻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體內火氣過旺,也有可能是腎虛,還有可能是高血壓。這幾種可能在皇太極身上都有可能出現,現在沒法給皇太極體檢,所以具體原因我們不知道,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極有病,並非像史書說的那樣無疾而終。

這一點在史料中也是有記載的,史料中經常出現什麽“聖躬違和”“聖躬不豫”等字樣。1642年農歷十月二十日,“聖躬違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門外,悉予寬釋。”

可見,皇太極不僅有病,而且病得相當嚴重,以至於用天下大赦的方式向上天祈求健康。當然,他的病可能跟宸妃去世受到的打擊有關。皇太極的病嚴重到什麽地步呢?嚴重到他不得不交出權力,讓其他人處理國家大事,盡管他貪戀權力,迷戀治國,可惜實在力不從心了。

崇德八年(1643年)農歷四月初六,皇太極派人去朝鮮索要一種名為竹瀝的藥材,並要求朝鮮選派名醫前來為自己會診。根據《李朝中宗實錄》的記載,皇太極患的病叫風眩之病。據說唐高宗李治患的就是這種病,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病,在當時是治不好的。這種病究竟是怎麽引起的,現在我們也不太清楚,通俗的理解就是陰陽失調。

風眩又有一種說法叫風痰。從崇德七年(1642年)開始,皇太極的壓力越來越大,明清之間的戰爭處於白熱化時期,皇太極諸事繁多,常常是通宵達旦地工作,加上喪失愛妃,難免痰火上升而頭暈目眩,病情加重。竹瀝是竹子的汁液,入藥後可以祛痰。這麽看來,皇太極很可能是病死的,而且是死於“痰疾”。

那麽官方史書為何說皇太極無疾而終呢?那是因為皇太極從最後一年四月份開始,疾病似乎有所好轉,在人們眼裏皇太極身體逐漸康復,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假象。

接班人之爭

皇太極就這麽突然離世了,難為了那些活著的人。

清國的權力出現了一個真空,這個真空將由誰來填補呢?皇太極沒有留下任何遺言,連只言片語都沒有。

清國前途未蔔,當時有三個人最有可能繼承皇位。

第一個人還是大貝勒代善,早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就有望成為最高領導者,最後出於各種原因被皇太極拔得頭籌。皇太極執政後,代善的地位一直是二把手,哪怕是跟皇太極不和,這個位子也從來沒有動搖過。現在,皇太極死了,代善要繼承帝位可以說是舉手之勞。

不過,代善不太可能再次繼承地位,這不光是臉面的問題,還有人的心理習慣因素在裏面。第一班車的時候你沒趕上,再趕第二班車就沒意思,跟小輩爭搶顯得太不自重。既然第一次代善沒當上最高領導人,或者說不想當上最高領導人,那麽,這次他更不會去蹚這個渾水,因為不適合,更何況代善是一個要臉的人。

第二個有望繼承帝位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傳聞說努爾哈赤生前最喜歡多爾袞,還留下遺言讓多爾袞繼承汗位。不過,多爾袞那時太小,才十四歲,沒法和皇太極搶。今非昔比,現在多爾袞三十二歲,正當盛年,而且立下赫赫戰功,與兄弟阿濟格和多鐸成為大清國的骨幹力量。兄終弟及,在女真族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多爾袞是一只很有潛力的股票,地位比他高的只有代善和濟爾哈朗,算是大清國的第三號人物。

第三個很有希望的人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此時豪格三十五歲,也是戰功赫赫的人物。應該說,皇太極雖然不是很喜歡豪格,但還是很重視他的。打仗時經常把豪格放在第一線,而且對他要求非常嚴格。但豪格這人性格有點兒驕橫和剛愎自用,經歷過好幾次大起大落。豪格在大清國的地位僅次於多爾袞,由於代善主動出局,競爭就在多爾袞和豪格之間展開。

豪格自信滿滿,因為他覺得自己功勞很大,又是皇太極的長子,自己不當皇帝誰當皇帝。豪格召集八大臣在自己家中策劃“競選”大事,八大臣商定一起推舉豪格當皇帝,甚至強調用武力做後盾,如果有人敢反抗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