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四章 袁崇煥之死(第6/6頁)

“國家大局”四個字是很容易打動袁崇煥的,袁崇煥終於為國低頭,給祖大壽寫了一封信。祖大壽收到袁崇煥的信,大哭,哭完之後立刻帶兵回北京。

十二月二十七日,皇太極休息得差不多了,考慮到袁崇煥已經下獄,決定集中所有兵力,狂攻永定門。滿桂在城下帶著四萬兵馬,和皇太極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戰鬥。

結果是滿桂戰死,明軍傷亡慘重,但守住了城門,打退了敵人,而且讓敵人損失很大。皇太極只好再次撤退,駐守在遵化附近,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

此時,崇禎為他的剛愎自用付出了代價,各地勤王的軍隊超過二十萬,但大家都不敢隨便出戰。袁崇煥下獄之後,各地兵馬人心渙散,大家都搞不懂這個喜怒無常的皇帝。打贏了是死,打輸了也是死,只有按兵不動最安全了。

袁崇煥入獄後,關外的將士們紛紛到總督孫承宗的衙門前大哭,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袁崇煥出獄。孫承宗是袁崇煥的恩師,他當然不希望袁崇煥死,所以他一面安撫祖大壽放心打仗,立功後為袁崇煥贖罪,一面上書崇禎,請求從輕發落,讓袁崇煥的部將贖罪。崇禎選擇了沉默,怪不得有人說崇禎的領導做出了水平,確實很有水平。

有一個叫程本直的老百姓,非常欽佩袁崇煥,曾經求見他三次沒見到,後來總算見到了袁崇煥,投到了他門下。袁崇煥被捕後,程本直憤憤不平,給皇帝寫了一封火氣很大的信,最後表示自己願意為袁崇煥死。崇禎也是個牛脾氣,你想死,我就成全你,最後把他給處決了。

主張殺掉袁崇煥的兩個最強硬的人是首輔溫體仁和兵部尚書梁廷棟,當然朝中希望殺袁崇煥的大有人在,加上崇禎本來就對袁崇煥比較反感。所以,袁崇煥的罪名最終定了下來:謀逆。兵部尚書梁廷棟極力主張滅袁崇煥三族,後來因為余大成出面才避免了。

余大成半威嚇半開導地對梁廷棟說:“袁崇煥其實並沒有罪,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過是金兵圍城,皇上憤怒,需要發泄一下而已。跟你說吧,我在兵部做郎中,已經換了六位尚書,沒有一個尚書有好下場。你現在做兵部尚書,如果有天金兵又打過來了呢?你今天滅袁崇煥三族,等於是開了一個先例,以後如果有問題,你得考慮考慮自己三族啊!”

事實證明余大成是很有預見力的,果然後來梁廷棟畏罪自殺。

梁廷棟一聽,渾身起雞皮疙瘩,最後和溫體仁商議後,決定給袁崇煥定罪為淩遲,家人充軍,母親家和妻子家的人就不牽連了。

袁崇煥是很悲劇的,劊子手還沒動手,老百姓就撲過去咬他。北京的老百姓被皇太極搶掠一番,滿心都是悲憤,大家認為是袁崇煥把八旗軍引了過來。這就是一代英雄袁崇煥的下場。

相比“漢奸”範文程混得風生水起,簡直讓人感慨世道怎麽就這麽不公平呢!

袁崇煥被殺這件事情沉重地打擊了明朝軍隊的士氣,在袁崇煥入獄後,明朝就出現了整支軍隊淪為流寇的事件;袁崇煥被殺後,明朝出現了整個部隊向皇太極投降的事情。

其實,崇禎對殺袁崇煥也是比較猶豫的,從將袁崇煥下獄到最後將他淩遲,中間有八個多月的時間。中途,崇禎也想過把他放出來,再去守邊。但最終,皇太極走後沒過多久,才一個多月的時間,崇禎就動手殺袁崇煥了。一旦危機解除,袁崇煥就顯得沒那麽棘手了,這時殺他就像殺一只菜鳥。難不成沒有袁崇煥國家就不行了?崇禎不信邪。

在殺大臣這塊,崇禎可以說深得老祖宗朱元璋的真傳。崇禎當了十七年皇帝,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當時的大學士相當於丞相級別)、十四個兵部尚書。此外,他逼死或者殺死的督師包括袁崇煥在內有十一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兵部尚書中,革職的我們就不說,王洽被處死,梁廷棟和張鳳翼服毒死,楊嗣昌自縊身亡,陳新甲被斬首,傅宗龍、張維國被關進大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