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的政權(第2/5頁)

到了溫哥華,“洪棍”412孫中山說服當地洪門組織籌餉局,並以革命軍政府名義發行10元、100元、1000元三種面額的金幣債券。在他的鼓動下,不少華工把整月薪金都捐獻出來了。

1911年6月15日,孫中山又提議組建美洲洪門籌餉局,以革命軍政府名義發行債券,由會計開具收執。捐數五美金以上者,均雙倍發給中華民國金幣票收執,另:百元者記功一次,千元者記大功一次,待民國成立後論功行賞413。並規定:“所收捐款多少,除經費外,一概存入銀行,以備孫大哥有事隨時調用,他事不得提支。”4149月份以後,通過洪門組織,“周遊演說月余,集款達四十萬。”415後又在古巴成立代理籌餉處,將集資行動拓展到南美。

武昌起義爆發後,籌餉局將籌集到的“萬余美金”交給即將回國的孫中山,並陸續匯巨款供應各省義軍,還購買了6架飛機運抵上海。1912年又籌集資金以充實國庫,並將余款30余萬元匯至上海犒賞軍士。自武昌首義到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僅舊金山洪門籌餉局就提供了20余萬美金。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籌餉局將一切賬目上繳革命政府報銷。1914年孫中山在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護法討袁,又如法炮制發行“中華民國金幣券”籌餉。

孫中山搞革命究竟籌集了多少錢?無從統計。

許多人為了支持革命,傾家蕩產。孫中山哥哥孫眉,靠自身打拼,在茂宜島經營農牧業兼營商業而成為當地首富,人稱之為“茂宜島王”。1895年廣州起義急需經費,孫眉賤價出售牲畜,以捐充軍餉。190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行債券,孫眉又將1000多頭牲畜變賣認購債券,終於由富豪變為赤貧。據說還有日本的留學生為了購買孫中山的股票,去借高利貸的。

親友資助起義是可以理解的,革命志士變賣家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資本家出錢起義,原因為哪般?我們當然不否認這一群體中有熱心革命者,但是我們想搞清楚的是這當中占多大的成分?當年的捐款,不全是出於海外華人的革命覺悟,好些捐款,實際上是個別華人對革命的一點賭博性“投資”。當初康有為的保皇黨在美國籌款就是靠清制官服為道具的,聲稱只要是三品官以下爵位,他們即有權封贈,至於封贈官銜大小,則視捐款者所捐多寡而定。而那些華僑老板,之所以踴躍出錢,為了就是日後“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後來形勢發生變化,保皇黨不再被信任,孫中山的革命黨開始成為風險投資的主要對象,支援革命,一是為了“十可報百,萬可圖億”,二是為了“待民國成立後論功行賞”。商人通常都是按商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的,雖然這一點可能不被他們所承認。

孫中山接受香港總工會捐款的收據

1911年,革命成功了,中華民國成立了,孫中山做了臨時大總統。對於那些早年支援起義而購買股票的這些人,他們的回報如約而至了嗎?沒有太多的材料體現這一諾言的兌現。孫眉想當粵都督,蔡元培推薦了,但是孫中山說:“家兄質直過人,而素不嫻政治。粵督任重,才淺肆應,絕非所宜;安置民軍,辦理實業,家兄當能為之。”後來有的材料說孫眉“欣然接受”,有的材料說孫眉還曾到南京“興師問罪”,總之,粵都督是沒有當成。

所以美國的韋慕庭說,“從現時的觀點來回顧過去的歷史,人們會認為,孫博士對債權人的某些許諾似乎是魯莽大膽的,甚至是喪失原則的。對於提供特權、地位和租界一事,也許孫中山毫無內疚不安之感。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於一個偉大的目標:推翻可惡的清王朝,建立一個有利於中華民族的進步政權。”416

辛亥革命成功了,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在組建政府時,代表們推舉“紳商”張謇任財政部長,張謇不幹,寫了一份《對於南京新政府財政意見書》,發表了他對臨時政府財政問題的意見,主要的觀點就是一個:沒錢,幹不起來。作為晚清最著名的商人,張謇自然也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他認為,政府權力的鞏固與否,全在財力的強弱,沒錢,軍餉發不出來,軍隊就不能統一。他給臨時政府算了一筆賬,一年的軍費需要5000萬兩、中央行政及外交經費至少需要3000萬兩,加上其他支出,一年的財政支出需要1.2億兩;但是從收入上看每年只有海關稅3000萬兩,兩淮鹽稅1000萬兩,除此無其他進項,因此,中央財政每年最少赤字8000萬兩。為此張謇提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各省承擔中央財政3000萬兩,第二,孫中山在海外募集外債500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