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國民政府(第3/4頁)

1917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又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護法運動”。挖人,籌錢,跟各國談判,還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1918年4月,孫中山被唐繼堯擠跑。1920年8月,陳炯明率軍返粵討桂,驅逐了唐繼堯。11月,孫中山又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

在廣州的這一段時間裏,孫中山加強了和共產黨的聯系,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開始改組國民黨,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

看孫中山的革命經歷,會感覺他具有一個現代保險推銷員或直銷員的優秀素質,擅長演說,功於動員,在接連不斷的現實打擊面前鍥而不舍,屢敗屢戰。他是一個不成功的成功者,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共組織策劃了十次起義,但沒有一次是成功的,武昌起義是成功了,但卻跟他還沒有太多的關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子坐了沒幾天,就讓位給袁世凱了,然後就是反袁世凱,反段祺瑞,打各個大大小小的軍閥,可他自己手裏沒有軍隊,總是在動員別人,最後也沒修成正果,所以死前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成了國民黨的領導人,繼續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繼續國共合作,準備北伐。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以掃除軍閥,統一全國”,1926年10月,占領武漢三鎮,國民政府遷至武漢。1927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攻克了上海與南京,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形成寧漢分裂的局面。4月,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清黨”,7月,汪精衛在武漢“清黨”。從此,國民黨把共產黨“打壓”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1928年6月,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在15日發表全國統一的宣言。12月29日,東北的奉系將領張學良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一全國,成為國際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

孫中山手跡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之後,中國共產黨痛定思痛,走上了武裝對抗國民黨統治的道路。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鬥爭的新階段。9月9日,毛澤東又領導了秋收起義。1928年4月,朱毛在井岡山會師,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此,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到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遊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10萬人,並開辟了13塊革命根據地。

不斷壯大的工農紅軍是“黨國”所不能容忍的,從1930年11月到1932年5月,蔣介石共發動了四次圍剿,均被紅軍打敗,1933年5月,蔣介石調集50萬大軍,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經過一年奮戰,紅軍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被迫放棄中央根據地,開始長征。

艱苦的長征使紅軍力量再次經受重大損失。但是歷時兩年零五天,轉戰十四省,行程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卻發揮了“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的作用,為紅軍力量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不斷壯大,先後建立了十九塊抗日民主根據地,總面積近一百萬平方公裏,人口一億二千萬,同時軍事力量的不斷壯大,由長征之後的3萬多人,發展到1940年的50萬,再到1946年的127萬。即使如此,跟統治中國的國軍還是沒法比的,無論是從合法性、人員數量還是裝備上。

抗戰結束之後,蔣介石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而中國共產黨並不理睬蔣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國共雙方爭奪勝利果實。同患難的兄弟,在對待即將到來的財富分配問題上是寸土必爭的,沖突不斷升級,1946年6月,終於爆發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384。

為這次戰爭,雙方都是經過充分的準備的。當然,因為條件的限制,國民黨的戰爭力量是共產黨所無法企及的。1946年,國民黨總兵力約為430萬人,其中陸軍200萬人,特種兵36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36個軍150個師,擁有炮兵、工兵、輜汽兵、戰車兵等各軍兵種,海軍有8個炮艇隊,129艘艦艇,飛機443架。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