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車來到中國(第3/4頁)

好不容易建成的第一條鐵路終於投入運營了,不知是因為壓死人導致的心理壓力,還是因政府幹涉而產生的負面影響,下午1點第一趟火車開行時,有報紙記載,華人搭車的不過百人。這種情況差不多維持了整整一個冬季,但是到了第二年的開春,生意卻突然火暴起來,從上海乘火車到吳淞遊玩的乘客,多得不夠坐,本來6節車廂加到了9節車廂,並且用了兩個火車頭來拖,這條鐵路也度過了最為風光的時期。火車公司統計:自火車通車到1877年8月25日,共載乘客161331人。230效益是可觀的。

按照中英所簽訂的條款,清政府於1877年10月20日收回吳淞鐵路。收回主權後的鐵路命運是怎樣的?人們是很關注的。由於火車“較小車為廉”,而且“其舒服不啻十倍,速則且不止十倍”231,所以很多人是不願意其停運的。雖然曾有145人集體請求兩江總督沈葆楨232允許鐵路繼續運行,但是他還是堅決地拆除了。233

沒有辦法,政府說了算,吳淞鐵路還是拆除了。

拆下來的鐵路,本打算運往台灣,另建鐵路運煤,但是清政府反對鐵路的態度卻使洋務派們不敢有所作為,最後導致“堆放在打狗港海灘的淞滬鐵路器材,日曬雨淋,海水沖刷,銹蝕報廢。”234

1883年,這批材料又運回上海,再從上海運到開平礦區被李鴻章用來修開平鐵路了。

也許是跟洋人打交道多了,李鴻章是較早認識到鐵路重要性的朝廷大員之一。

李鴻章對修築鐵路很感興趣,早在1874年12月10日,他上奏清廷的《籌議海防折》中就提出“南北洋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聯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裏,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235可惜他的主張,“其時文相目笑存之,廷臣會議,皆不置可否”。236事情就這樣摞下來了。

洋務運動,有一樣東西很重要——煤。在那個時候,煤是工業發展的唯一動力源,中國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煤炭資源,因此,人們原來的生活資料一躍而成為中國現代化中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1876年11月,李鴻章派唐廷樞到唐山開平一帶勘察,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煤,於是創辦了開平礦務局。1878年8月,開平礦務局正式開辦,“未出數月,出煤極旺”,為了把煤從礦區運到最近的出海口裝船運出,唐廷樞在1879年向李鴻章申請修一條從唐山到北塘口的運煤鐵路。

接到唐廷樞的稟奏,李鴻章機敏地感到這正是實現他築路計劃的好機會,於是便立即上奏朝廷,請修鐵路,以便運煤。“運煤的需要”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理由,清政府也深知中國的機械船只“以煤為命”,所以很快就批準開平礦務局自修鐵路。

於是李鴻章聘請了開平礦務局的工程師英國人金達負責督修。誰知正在籌辦的時候,突然朝廷又下旨不給修了,築路計劃流產。

鐵路不讓修,實在沒有辦法,開平礦務局只好挖運河運煤,於是在1880年挖了一條從蘆台到胥各莊長達35公裏的“煤河”。

但是問題又來了,運河只能挖到胥各莊,因為從胥各莊到礦區那段路地勢比較高,河水上不去。礦務局再次請修鐵路,並且奏明只修胥各莊到唐山之間的一小段,考慮到朝廷可能會以機車震驚東陵的先王神靈為由而不同意,所以特別聲明,路成之後,火車用騾馬拉。

實在沒有理由不讓修了,清政府只有批準了這個奏請。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至胥各莊(今豐南縣)一線的唐胥鐵路開始鋪軌,9月,全長9.7公裏的唐胥鐵路竣工,共耗銀11萬兩。9月開始試運行,11月8日正式通車,但卻不是用馬拉的,而是使用正式的火車——“龍號機車”,這個機車是在唐廷樞的授意下,由金達設計並指導中國的工匠們偷偷地在胥各莊修理廠造出來的。

雖然政府批準只能使用騾馬拉,但是有商業頭腦的唐廷樞還是認為到時機成熟時自然會采用機車拽引,準備把生米煮成熟飯。於是,結果就像金達在《華北的礦山及鐵路》一文中這樣寫道的那樣,“自1880年冬季開始,在修車廠車間,一輛經我特別設計的機車在悄悄地修建。”

通車後,“龍號機車”將開平的煤源源不斷地運到胥各莊運河碼頭。這條黑龍的歡快喘息聲在唐山回蕩,終於傳進了北京城,“都中言官復連奏彈劾,謂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奉旨查辦,旋被勒令禁駛。”237

不得已,鐵路只得改回原定的馬拉火車,正是因為這段歷史,所以唐胥鐵路也被世人稱為“馬車鐵路”。

1882年,開平煤礦的煤產量猛增,產量由1881年的3600噸猛增到38000噸,騾馬拉車實在力不勝任,大量的煤炭運不出去。李鴻章和唐廷樞四處奔走,八方求告,疏通周旋,以北洋海軍急需燃料煤為由,要求使用機車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