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車來到中國(第2/4頁)

那是1864年,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大約有600米長的窄軌鐵路,還專門弄了一台小型蒸汽機車拖著3節車廂在鐵道上來回地跑。當然,杜蘭德當時修建這條鐵路的目的只是為給自己的火車做宣傳廣告,希望引起清政府的重視。可是,廣告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很快,清政府以“殊甚駭怪”為名,勒令杜蘭德把這條鐵路拆除了。

這個東西有什麽用?僅僅是玩具而已,拆了也就拆了。那時候的廣告對人們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也沒有調動出人們潛在的需求。

1866年,英國公使威妥瑪向清政府提出:吳淞上海之間河道淤塞,疏通困難,大噸位輪船無法停靠上海港,請求修築從吳淞到上海的鐵路,以便大噸位輪船停泊吳淞後,能和上海辦理聯運。這時的清政府尚對修建鐵路心存疑慮,沒有批準威妥瑪的請求。

1872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個花招,聲稱要修築一條吳淞至上海的“馬路”,得到清政府當局同意後,組建了吳淞道路公司,1874年秋,更名為“吳淞鐵路有限公司”,並於12月開始築路。

要修路,先買地。但是買地的過程中,開始出現問題:一是地價問題214,二是遷墳移樹而導致的心理觀念問題。因此“有鄉民婦女與洋人阻撓,甚至彼此扯碎衣物”215現象發生。

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吳淞鐵路有限公司”采取了三項措施:第一,“凡遇屋宇墳墓一概繞道紆折而過”;第二,巨價賠償;第三,用當地人築路,“有時殆至二千之數”,“每人不大不小支結每日工錢約二百文”。216

雖然有人反對,但是樹移了,風水改變了,可是沒看到現實的報應啊!僅停留在觀念中的阻力是沒有力量的,在利益的驅動下,鐵路還是照修。

事實上,都是錢的問題,當給農民的賠償價格到位,讓農民有錢可賺,而不是讓他們的利益受損,農民都是會做出讓步的。最後的結果,“鄉人皆踴躍從事,毫無怨嫌”217。

所以,在鐵路修建的過程中,雖然各種矛盾沖突不斷發生著,但是,這都是利益相關人的矛盾,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抱著“新奇”的態度對待它的。

1876年2月14日,吳淞鐵路上海至江灣段通行試車,盡管僅有一列拉石子的火車,但上海市民仍傾注極大熱情,“遠近遊人已往來如織”,218“每日往觀者老幼男女不下數千,大有眾蝶覓香,群蟻逐膻之勢”219。

1876年7月1日,火車公司請上海華人市民免費乘車,“是日未至,華客即持照紛紛上車,並有婦女小孩等,更有妓館中之娘姨大姐滿頭插遍珠蘭梔子花,香氣四溢”,“乘者觀者一齊笑容可掬,嘖嘖稱嘆”。220

1876年7月3日,吳淞鐵路正式通車,“到下午1點鐘,男女老幼,紛至沓來,大半皆願坐上中兩等之車,頃刻之間,車廂已無虛位,僅有買得上中之票仍坐下等車者221。迨車已開行,而來人尚如潮湧至,蓋皆以從未目睹,欲親身試之耳。”222

有許多人說中國是個保守的國家,中國人是個思想守舊的民族223,對於這一點,我倒傾向於同意張鳴教授的意見,中國老百姓的骨子裏並沒有體現出保守的天分。吳淞鐵路通火車的情況和1979年北京首都機場《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壁畫展出時引起的效果相同224見馬長林、周利敏:《吳淞鐵路的拆除及影響》,載於《档案與史學》年第期。225,一百多年過去了,人們仍然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人們“踴躍從事”與“好奇”就認定鐵路的修建就是受所有人的歡迎的。事實上,鐵路的通行可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例如,鐵路會切斷許多小路,影響農民出行;火車機車的火星飛到附近草房上,可能燒毀農民的草房;當然,還有因鐵路修築本身而帶來的因工程承攬而產生的矛盾,對其他水陸運輸造成的沖擊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問題226。因利益受損,鐵路跟群眾的沖突不斷,甚至出現在鐵道上堆石頭、數百人手拉手攔火車的情況227。

當然,小部分群眾的抗議是無用的,改變事態發展方向必須要有更大的力量的介入。問題發生在通車一個月之後的8月3日,火車將一過路人碾成四段228,雖然“坐火車而往遊江灣者每日仍形熱鬧”229,但是政府卻出面了。

中外交涉,英公使威妥瑪不得不宣告火車於8月24日停駛。中英雙方代表在南京就這條鐵路的主權等問題展開了談判,終於在10月24日簽訂了中方買斷協議——《收贖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出資28.5萬兩白銀贖回吳淞鐵路,約定在朝廷一方款項未付清前的一年內,鐵路繼續營運。

1876年12月1日,吳淞鐵路全線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