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的李泰國(第2/3頁)

李泰國

李泰國是誰?他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1862年的時候整30歲,10歲就來到中國,經過二十年的培養,成了一個“中國通”。先後擔任過英國駐廣州、香港和上海等領事機構的翻譯秘書、代理副領事等職。1860年(清鹹豐十年)1月20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委任李泰國為總稅務司,邀他去北京商討關務。他因看到太平軍的威力,“不願與可能會覆滅的王朝保持緊密的聯系”,就以傷病辭謝,請假回英國休養去了,沒有應召上京。

接到信後,李泰國於1862年6月16日拜會了英國外交大臣羅塞爾,遞交了呈文,請英國政府批準他為大清帝國在英國辦理購買軍艦並招募海軍官兵之事,並成立一支“英中聯合海軍艦隊。”

8月30日,英國政府頒布特別法令,授權李泰國和阿思本為中國政府組建海軍部隊,並允許招募和雇傭大英帝國的臣民。9月,雖然清政府購買船炮的正式“委托書”還沒有到達倫敦,但是李泰國卻已經從皇家海軍買下了8艘退役艦,還自作主張為中國海軍設計好了軍旗,招募了皇家海軍官兵600余人,組成了艦隊,共花掉白銀107萬兩,191超出預算65%。

清政府出錢,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中國元素的“英中聯合海軍艦隊”成立了,英國海軍部向皇家海軍軍官發出訓令,要求尊重李泰國為中國選定的海軍軍旗。英國政府為表彰李泰國組建“英中聯合海軍艦隊”的功績,特授予他大英帝國三等男爵勛章。

1863年4月4日,艦隊起航駛向中國,同年9月12日到達上海,9月18日抵達天津。

中國將要擁有自己的海軍了!即將到來的海軍艦隊,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誰來接手這支艦隊?各種力量為奪取該艦隊的控制權開始角逐,曾國藩要求“輪船駛至安慶、漢口”,奕欣則要求該艦隊駐守在上海,用於襲擊南京之用。

但是這裏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正在國內政治力量為爭奪艦隊的指揮權而大肆角逐之時,阿思本的艦隊還沒離開英國本島,這一切僅僅只是一個計劃。

當然,計劃不如變化快,當艦隊還沒有來到中國時,變化已經發生了。

在這支艦隊到達上海前的幾個月,李泰國就由倫敦回到了北京,向總理衙門遞交了他以“中國政府全權代表”身份私自與阿思本簽訂的“李阿合同”,總共十三條,主要內容有:

(一)中國建立外海水師,聘阿思本做總統四年。除阿思本外,中國不得另聘外國人做總統。中國所有外國樣式船只,或內地雇外國人管理者,或中國調用官民所置各輪船,一律均歸阿思本管轄調度。

(二)阿思本只執行由“李泰國轉交”的中國皇帝命令。若由別人轉諭,則“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便照辦之事,則李泰國“未便轉諭”。

(三)所有水師各船員、兵丁、水手均由阿思本選用,但仍須李泰國應允方可準行。

(四)此項水師,俱是外國水師,應掛外國樣式旗號。

(五)中國海關撥一千萬兩作海軍四年之經費,交由李泰國調用。

按照這個合同,大清帝國花了100多萬兩銀子買來的艦隊,完全成了掛外國旗,聽命於外國人的外國艦隊。而且阿思本不僅是這支艦隊的司令,還成了中國海軍的總司令。當總理衙門見到“李阿合同”時,目瞪口呆:“其意竟思借此一舉,將中國兵權、利權全行移於外國。”192消息傳出後,朝廷內外一片嘩然。

氣急了的曾國藩說,“意氣淩厲,視輪船奇貨可居,視漢總統如堂下之廝役,倚門之賤客”,“水陸將士皆將引以為恥”。“以中國之大,區區一百七十萬之船價,每年九十萬之用款,視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將此船分賞各國,不索原價,亦足使李泰國失其所恃而折其驕氣。”193

但因急於用艦隊鎮壓太平軍,總理衙門仍做了極大的克制和讓步,與李泰國再三談判,經過反復討價還價,雙方另行議定了《火輪師船章程》五條,規定由中國人充任艦隊的“漢總統”,阿思本降為“幫同總統”,作戰時必須聽從地方督撫大員的指揮調遣;攻占南京後,所得財物“以三分歸朝廷充分,以三分半歸阿思本賞外國兵弁,以三分半歸中國官兵充賞,如系阿思本克復,並無官兵在事,則七分歸阿思本充賞。”194

這個《章程》一簽訂,立即遭到湘、淮系實力派人物一致反對,因為經過十年浴血奮戰,清軍已經屯兵南京城下,大功即將告成。曾國藩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說:“此次總理衙門奏定條議,將兵柄全予李泰國,而令中國大吏居節制之虛號,不特蔡國祥如駢拇枝指,無所用之,即吾二人,亦從何處著手?”195李鴻章明確表示:“金陵已成合圍之勢,可勿庸外國兵船會剿。”196曾國荃也上奏說:“湘軍已包圍南京,兵船入江無用武之地,而且各船都由洋人指揮,未必肯受地方督撫節制。”197也就是說,1863年的地方實力派已經發現,當初購買艦隊的最大目的已經不再那麽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