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欺負的晚清政府(第4/5頁)

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林則徐就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96林大師算得真準,因為到1864年的時候,他都死了十四年了。

面對貧弱的中國,正在強盛中的日本也不會放棄分一杯羹的機會。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隨著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的島國日本急需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日本天皇下詔,單方聲稱琉球為日本藩屬。

1874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台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但即使在戰敗的情況下,日本從台灣撤軍時還是向中國勒索了白銀50萬兩。

1879年3月,日本完全吞並琉球王國,宣布琉球為日本沖繩縣。

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總噸位27000多噸,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而日本海軍2000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起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總排水量72000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作為天朝的義務,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於6月6日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兩天之後,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先遣隊700人先後在朝鮮仁川登陸。6月11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日兩國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先撤兵。大鳥圭介雖然也向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口頭表示撤兵,事實卻在不斷增援部隊,直至10000多人,並開始不斷挑釁。

1894年7月23日淩晨,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高宗),解散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攝政,並成立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唆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系,並“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號,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運兵船高升號,制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銀2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50萬兩;等等。

曾經牛氣哄哄的大清國怎麽了?曾經坐等“萬國來朝”的大清國現在卻活得這麽沒有尊嚴,挨著耳光,賠著笑臉,然後把兜裏僅有的硬幣掏給人家。

不進則退,適用於一切競爭中,十九世紀的中國,在世界面前的確是落伍了,古老的帝國在自我封閉的過程中處處顯示出弱勢,不僅在技術上,也在觀念上。

1793年,馬戛爾尼來中國時給乾隆皇帝帶了不少好玩的“玩意兒”,六十七年後,當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令他們驚奇的是,當年英國人“進貢”給天朝的槍炮還完好無損的存放在那裏,這麽多年過去了,天朝人連研究它們的興趣都沒有,甚至都沒使用過,子彈、炮彈一發都沒少。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的“領導”合影

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孫玉璋在《異聞瑣錄》中這樣記載:“英夷所貢雜物,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嘆為鬼物。”這“鬼物”是啥?就是火柴。陪護馬戛爾尼離開中國的長麟想吸煙,馬戛爾尼點燃一根火柴後交給長麟,竟把這刑部侍郎嚇了一跳,很是驚奇。這件小事讓馬戛爾尼寫下了這樣的結論:“在工業和科學上,比起西歐國家來,(中國)實在處於極落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