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欺負的晚清政府(第2/5頁)

1813年(嘉慶十八年)九、十月間,在河南、直隸、山東三省交界地帶和京畿地區爆發了以林清、李文成為首的天理教民變,造反的教民先後攻占了河南滑縣、直隸長垣、山東定陶、曹縣等地。農歷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兩小隊,暗藏武器,化裝潛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陳爽、陳文魁率領下,由信教的太監張太、劉得財等引導接應,分別從東、西華門攻入皇宮,守衛皇宮的“八旗勁旅”猝不及防,一敗塗地。攻入皇宮後,為了尋找並殺死嘉慶帝,起義軍化整為零,分成小隊四處尋找。宮廷侍衛們大多死的死,逃的逃,僅有少部分在隆宗門外與義軍激戰,皇宮內一片混亂。部分義軍甚至沖至養心門,正在讀書的皇子綿寧(後改為旻寧,即道光皇帝)疾呼侍衛,竟無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得親自拿出鳥槍抵禦,擊斃了兩名義軍士兵。嘉慶皇帝為此下詔“罪己”,並在臨終前告誡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變”。這次天理教起事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讓人感受到了清朝政府的衰敗。一是一夥不到百人的“烏合之眾”,居然順利地攻入了由八旗軍層層守衛的皇宮;二是起義軍在攻入皇宮後分成小隊“掃蕩”,宮內的侍衛居然還無法將其剿滅,最後依靠正規軍火器營才完成鎮壓,各個擊破,想想實在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90

清政府雖然虛弱,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以政府之力對付個別俠士和小規模的民變還是可以的,但是對付真正的悍匪,就不是這樣的了。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出海口。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害怕了,罷了林則徐、鄧廷楨的官職,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

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1841年2月23日,英軍再次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5月21日,奕山91令水陸軍1700余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帶著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次日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奕山豎起白旗求和,簽訂《廣州和約》,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英軍收錢後也撤出廣州。

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

1842年7月21日,英軍6600余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50萬兩贖城費,免受軍事占領。

外國兵與中國女人

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國人盡知的《中英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賠款2100萬銀元,割香港島。中國的百年屈辱史由此開始。

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

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一艘叫“亞羅”號的商船上抓走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這個“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被抓的12個人也是中國人,但是這個中國商船卻偏偏掛了個英國國旗92,抓捕過程中,不知是哪個很有愛國熱情而又沒有政治敏感性的士兵看著生氣,就把那面英國國旗給拽下來了,還踩了兩下。這下問題麻煩了,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93立即釋放被捕人犯(此船的確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向英國政府道歉(因踩國旗而汙辱了英國)。葉名琛答應放人,但不道歉。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

1856年2月25日,法國神父馬賴因包庇教徒馬子農、林八等搶擄奸淫,被新任知縣張鳴鳳下令拘捕,拷打致死,後斬首示眾。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此為借口,提出“為保護聖教而戰”口號,在1857年與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1858年6月,欽差大臣佳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增設口岸通商;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教士可入內地自由傳教;享受最惠國待遇;確定領事裁判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