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墮落的八旗(第3/3頁)

表演已是如此,真實的情況呢?張集馨也有記載:“榆林一鎮,兵如乞丐,軍械早已變賣糊口,聞調遣則現雇閑人,無非希圖口糧,及臨敵則狂奔而已。撫標三營城守二營,共額兵三千余員名,今所存者不及十分之一,乃系老病不堪,別無營趁,稍壯實者,或小本貿易,或受雇為勇。”58

“而夥糧曠糧,無營不有,每遇征調,立時雇人,而街上乞丐流民,散遣廢勇,替名頂充,既可分俸賞行裝銀兩,每日復有應得口糧。沿途滋撓,需索逞兇,種種不法,地方畏其人眾,奚感誰何?”59

如此軍隊,怎麽能保家衛國?這不僅是訓練不足的問題,而是軍隊本身性質的問題。1840年,鴉片戰爭時,英國只不過出動軍隊4000余人,英法聯軍時,兩國也不過出動軍隊1萬余人,竟把擁有4億人口,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打得落花流水,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八旗兵,是清朝的主力部隊,為了保持滿人在軍事上的控制,雖然清政府不斷增加八旗兵勢力,從1644年入關時八旗兵16.9萬人,增長到嘉慶年間的50萬。但是數量上的增加,並不等於戰鬥力的提升,軍紀之敗壞,軍心之渙散,戰鬥力之削弱,必然使清朝國防武備空虛,並逐漸喪失了抵禦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力量。

1794年1月13日,馬戛爾尼帶領使團離開了廣州,通過虎門炮台時,他看到“(虎門)防禦很薄弱。大多數開口處沒有炮,在少數幾處有炮的地方,最大的炮的直徑只有6英寸”,只要漲潮和順風,任何一艘軍艦“可以毫無困難地從相距一英裏的兩個要塞中通過”。最後得出結論:“只要幾艘三桅戰艦,中國就會分崩離析。”60

當然我們不知道,後來那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是否看過馬戛爾尼的日記,竟敢以4000人的機動艦隊進犯我泱泱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