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三(第2/3頁)

龐暖於是繞過蕞城,直撲鹹陽。鹹陽形勢緊張。相國呂不韋親自擔任統帥,指揮秦軍進駐鹹陽郊區的灞橋,迎擊五國諸侯聯軍。受呂不韋節制,王翦、李信、桓齬等秦國新出道的本地將官,各自帶領部屬大軍,合計約10萬之眾,布置在灞橋附近。灞橋地區,一時名將匯集。

秦國名將們,既然是名將,當然知道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這個粗淺的道理。那麽先擊破五國聯軍中的誰呢?大家想了想,覺得來犯之敵當中,趙、魏、韓之卒,長期與秦人作戰,不是好纏的,唯獨楚國人這些年偏安東南,養尊處優,未習戰爭,是個軟柿子。於是秦軍決定集中火力,猛踢猛打楚國這個死穴。他們留下部分軍隊與趙、魏、韓三軍對峙,抽出其他全部精兵,準備在某日夜間給予楚人以毀滅性打擊。

楚軍統帥正是糊塗蛋“春申君”黃歇,這位“戰國四君子”之一呆在楚營裏,正欣賞著楚國歌舞。楚國這些年打仗是不行了,就剩歌舞和小蠻腰了。外面忽然跑來了投誠的秦軍將官——秦軍李信軍團中有一個運糧官,由於運糧誤期,遭到斥責,索性跑到春申君黃歇這裏來投誠了:“尊敬的黃司令,您別在這兒看節目了,秦軍集合了所有精兵,今夜就要殺過來了,準備給您一個泰山壓卵的毀滅性打擊呢!”

黃歇及早得到情報,完全可以將計就計,趕緊通知友軍,早作埋伏,像《三國演義》裏面常用的那樣,給秦軍來個虛營以待,四面合圍,保證大獲全勝。但是這位“縱約長”卻是選擇了不作為,聞報之後驚慌失措,一聲不言語,也不跟諸侯友軍打招呼,竟然帶領著楚軍倉猝撤退,連夜回奔楚國,。這個庸愚無能的家夥,完全丟棄了縱約長的應有職責。

當夜,秦軍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呢,他們悄悄地對楚軍營實施大規模夜襲,沖進楚營,卻發現楚國人早全跑光了,只剩一些耗子嘰嘰地圍著鍋裏的剩飯掐架。王翦與眾將面面相覷,豎起拇指稱贊楚國人逃跑的本事國際一流。

隨後,王翦約束秦兵撤出,匯同蒙驁、李信這些大將所各領的大軍,直撲趙營——因為趙軍是聯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聯軍主力。趙軍統帥龐暖遭受秦軍大規模兵力的突然猛襲,親臨營門,沉著應戰,鎮靜指揮著趙軍,獨自與王翦、蒙驁、李信這些秦國名將過招。

雙方一場生死搏戰,血水淹蓋了營前幾百丈的土地,飄起了秦國慘白的月光。兩軍激戰直到天明,趙兵巍然不動。黎明時刻,韓、魏、燕三國友軍聽說趙營遭到偷襲,被打得血流成河了,趕緊前來救援。秦國方面看看不能得逞,方才戀戀不舍地停止攻擊。

經過這次激戰,王翦等秦國將領,紛紛稱贊趙軍勇猛,而趙將龐暖更是“真將才也”:龐暖在此次夜襲之中,臨危不驚,從容鎮靜,指揮有方。他和從前的趙將廉頗,以及後來的趙將李牧,堪稱一時良將也。

龐暖收拾起殘兵,召開陣前臨時會議,發現到會的只有韓、魏、燕三國將領,而楚國人卻一個也不來:縱約長黃歇先生,早已像黃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眾位將領深感痛惜,認為已經失去取勝的希望(大約深入敵人腹地,糧草也不濟了)。於是大家議定,散夥算啦。

在一片淒涼的斜陽照耀下,五國大兵拖著一身疲憊,放棄了轉變列國命運的最後一次機會。未來等待他們的,是二十年後被秦人各個擊破,國破家亡。

龐暖領著不逞之兵,一邊憎恨著楚國人,一邊又大罵齊國人。他痛恨齊國人置身戰爭之外,拒不參加聯合行動。於是龐暖又在返國途中,東攻齊國,向齊國人泄憤,攻克了齊的饒安城。就像沒得到奧運金牌的家夥,朝著賽場邊賣汽水的踹了一腳。

瀟水曰:東方諸侯合縱攻秦,歷史上前後共有五次,綿延一百多年。趙將龐暖主持的,這是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

第一次合縱攻秦,是早在公元前318年張儀時代。張儀的政治對手——合縱家“公孫衍”組織了齊、楚、燕、韓、趙五國合縱攻秦,由楚懷王當“縱約長”,但是楚國一貫延續歷史上習慣已久的親秦策略,並不出力,合縱迅速失敗。第二次是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為報復被困秦國的私仇,而引導齊、韓、魏三國聯合攻秦,持續三年,有一定成果,秦國認輸並且返還了幾座城池,但孟嘗君不願意削弱秦國而壯大韓魏,淺嘗則止,見好就收,對秦國無甚打擊。

公元前287年,蘇秦約趙、齊、楚、魏、韓五國,導演了第三次攻秦。但蘇秦屬於虛晃一槍,只是為了壓制秦國,以免秦人幹預齊國(齊泯王)就近吞滅宋國的好事,所以五國也並不真出力,只是堵住豫西走廊口,坐在大雨裏,吆喝一通,迫使秦國去掉帝號,退還局部秦占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