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三

呂不韋是頗有能力的,曾跟六國諸侯過了兩次招。

首先,在他執政第一年(公元前249),呂不韋就派出大將蒙驁(念傲)沖出函谷關,沿豫西走廊向東開拓,攻占了該走廊的戰略要地——成臯地區。次年,蒙驁又攻占了趙國在山西地區的太原。再次年,蒙驁攻占了魏國的汲、高都等二十城。同年,又攻取趙國的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諸多戰功,使得這位蒙驁堪稱秦國一時名將,後來他又攻拔韓國十三城、魏國二十城,累積已有九十余城入帳,簡直可以號稱“小白起”了。這位蒙驁,就是未來名將蒙恬的爺爺。和其他秦國將相一樣,蒙驁也是來自齊國的外籍高能量人士。

與秦軍一貫的殺戮作風不同,蒙驁雖然攻城總數超過白起,但戰鬥中沒有斬首的記錄,這體現了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所鼓吹的“義兵”精神。直到十幾年後呂不韋死後,才再次出現斬首十萬的記錄。

蒙驁的兵雖然“義”,但它吞土並地一系列淩厲的攻勢,還是引起了東方各國的恐懼和警覺。於是,東方諸侯組織起了對秦大反擊,“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出任總統帥,時間是公元前247年。

魏無忌曾在十年前的“邯鄲大戰”時期有過出色表現——“竊符救趙”大名遠揚諸侯,號為戰國四君子之一,所以諸侯們都給他面子。他掛上了魏國上將軍印,並且約集韓、趙、魏、楚、燕五國軍隊,西討強秦。蒙驁看看魏無忌聲勢浩大,決定避其鋒芒,主動放棄豫西走廊,實行戰略退卻。聯軍一路追擊,雙方經過激戰,秦軍受到一定打擊,蒙驁收容殘部退守函谷關。魏無忌統率五國聯軍追到,在函谷關下挑戰,一直震動了鹹陽。

但是,五國聯軍進展速度過快,兵員、物資無法補給,以致無力攻克拔函谷關,拖延了一陣,幹脆宣告合縱攻秦戰役勝利結束算了。

瀟水曰:補給線的問題,一直是制約戰爭的關鍵因素。在朝鮮戰爭時期,聯合國軍統帥李奇微,研究了與中國志願軍的交戰記錄,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就是中方志願軍發起的每次有威脅的進攻,都是剛好持續八天時間。不論功效如何,八天之後必然中止,不再擴大戰果。這是受了中方軍用物資運輸能力的限制。中國後勤準備的最大限度,是讓每個士兵可以獲得持續使用一周的彈藥和糧食。一旦糧食彈藥耗完,戰役只能停止。所以後來李奇微利用這個特點,組織了一次頗有殺傷力的大反攻,令志願軍同志們很吃虧、很難受。

魏無忌立了赫赫戰功,凱旋返回大梁,後邊跟著秦國派來的間諜。秦國再次使用了反間外交:呂不韋命人攜帶一萬斤黃金,到處尋找晉鄙的門客(當年晉鄙老先生一點兒罪沒有,卻被魏無忌的門客朱亥大哥活生生地給鑿死在邊防軍指揮部了)。晉鄙的門客們拿著黃金,四處跳著腳罵魏無忌,造謠說:“魏無忌擁兵自重,要造反啦!現任魏王(魏安僖王),要滾蛋啦!”

秦國還特別派出使臣,給魏無忌賀喜說:“魏先生,Congratulations!恭喜您當了魏王啦!”搞得魏無忌百口難辯。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魏安僖王終於沉不住氣了,剝奪了魏無忌的上將軍印。

魏無忌從此謝病不朝,與門客作徹夜長飲,以泡妞和喝酒為務,活的好像頹廢派詩人,終於在四年之後酒精中毒而死。作為“戰國四君子”中最有君子之風的人,魏無忌死得還是讓人心情沉重。不過,到了這樣的季世,可供人沉重的事,還要太多呐。

蒙驁抓住這個良機,於同年(公元前242年)再次大舉進攻中原,連拔魏國二十城,再次控制住豫西走廊,甚至沿走廊一直向東打通到了齊國,與齊接壤。不但直接威脅齊國,還憑借此走廊“斷天下南北之腰”,把走廊以南的韓魏與北面的趙國互相截斷,形成了對諸侯的一種半包圍形式。

東方諸侯無不振恐,準備垂死掙紮,於是再次聯手擊秦。這次擊秦行動的“帶頭大哥”名叫“龐暖”,是趙國人,他寫過一本兵書,是個作家,打仗勇猛,曾經擊破燕軍兩萬,擒殺燕將劇辛——是個大嘴巴、能吹牛的家夥(我是說劇辛)。

“龐暖”集結了趙、魏、韓、燕、楚五國之師,但是覺得自己的名氣不夠大,就找到了當時能耍大牌的人物——戰國四君子中的最後活著的一位——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作為縱約長,浩浩蕩蕩向秦國進發。事實證明,選擇黃歇這種肉食者鄙的貴族大牌來搗亂,算是龐暖自找倒黴了。

黃歇是名義上的縱約長,但實際管事的還是龐暖。龐暖督導著五國軍隊,一行人迤邐向西而去。他們看見秦國地勢確實險要:踐華山以為城,因黃河以為池,可謂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到了秦國東大門函谷關這裏,更是良將勁弩,堅墻億丈。龐暖認為,錯誤地以函谷關作為突破口,是歷次攻秦失敗的原因所在。於是,他命令大軍北上,從黃河擺渡,橫越黃河向西進入陜西。果然這裏秦軍布置不多,五國聯軍兵鋒一直沖到距離鹹陽不遠的蕞城(臨潼)地區。但是蕞城的秦兵非常頑強,蕞城屹立不動。五國聯軍久攻不克,出現膠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