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六(第2/3頁)

最一開始,黃歇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也。”一看這路子就明白了,是用道家“持盈保泰,月滿則虧”的道理說服秦昭王,叫他不要強走極端。事務發展到極點,就會向反方向發展,夏天熱到了極至,就會變成冬。棋子累到了高處,就會崩潰。“秦國已經很強大了,如果繼續push your luck(走極至),倚仗人徒眾多,兵革強悍,欲以力威天下,臣恐怕其有後患。大王不記得從前的吳國了嗎。吳國光看見伐齊之利,就聽信越國的慫恿,攻打齊國,雖然致勝於艾陵,卻因力量消耗過大,旋即回國之後,被越人擒於三江之上。”這是典型的物極必反的例子,希望秦人不要走吳國覆亡的老路。

接著,黃歇又列舉了智伯的例子,不外乎也是物極必反,智伯自大好勝還不夠,偏要並吞趙魏韓,結果自己完蛋了。所謂弦緊則斷,水滿則溢,物狀則老,過剛則折。。。。。。(中國這種句子可多了,算是國粹。相反的句子則是激流勇退,持盈保泰,等等,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之類。總之,這都是道家的理論。)

黃歇按照道家理論叫秦昭王不要走路走過了頭,不要學夫差和智伯。他又舉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古訓來增強論點,也就是說凡事開頭好做,氣勢洶洶的,結果卻一塌糊塗。這都是因為不知持盈保泰,反倒樂極生悲,結尾死的很難看。最好是適可而止。

用這種道家的話來胡弄書呆子,當然可以奏效,但對於雄心勃勃以吞天下的秦國,叫他學習“烏龜縮頭蟄伏保命”之法,秦國當然不肯。還必須以厲害相說。於是黃歇分析了天下大勢,引出了遠交近攻的理論。

他說:“大武遠宅而不涉”。這是《詩經》上一句很拗口的古話,意思是大軍不要遠離家宅而跋涉攻伐,也就是說——不能近交而遠攻。黃歇試圖把秦人的軍事行動歸結為“近交遠攻”。我們知道,從前楚國的西壁江山與秦毗鄰,秦國打下來就能接受,尚不為過。現在楚國失去西壁江山,就剩中原東南部分以及安徽、江浙,地理位置跟秦國正是個“大吊角”。秦國結合韓魏,遠攻楚國,正屬於“遠攻近交”的錯誤戰爭路線圖,將有大害於秦。

有什麽大害呢?——其實也就是“遠攻近交”有什麽大害呢?

黃歇說:有大害三。一,如果秦與楚兩國“兵構而不離”——意即兩極之間膠著在一起,兵戰不休,那麽中間地帶的韓魏就會趁機自我壯大。驗證於當年孟嘗君的“近交遠攻”也確實如此。當年,四君子中的孟嘗君,糊裏糊塗地以齊兵結合韓魏,遠攻秦國三年,與秦人膠著戰鬥,士卒疲敝卻一無所得:齊國所攻取的尺寸之地不能入於齊國版圖,都被夾在中間地帶的盟軍韓魏繼承接收下來了,而齊人卻落得一團疲憊。現在秦國借道中原韓魏並聯兵韓魏以攻楚之西壁江山,也是一樣的,攻伐所得必然落在韓魏兩國的口袋中。這是害處之一。

不僅如此,當年孟嘗君促齊、秦鏖戰,北方的趙國乘機外出拖油瓶,吞滅了中山,這是“近交遠攻”的害處之二。假如秦遠攻楚,秦楚兩國構兵不休,東方的齊人也會乘機外出拖油瓶,奪得齊國附近的泗水流域土地。

終於,總結上述兩大害處是:“秦王破楚以肥韓魏而勁齊”,意思是,秦王攻楚,卻不得不把攻占所得的地區都增肥贊助給了中原的韓魏,而齊人趁機略地而復強。“那麽,”黃歇說,“天下之國將莫強於齊、魏。齊、魏復強,雖然不能稱帝於天下,卻足以禁止秦王之稱帝天下。到時候您還怎麽辦呢?後悔都來不及了!”

秦昭王看到這裏,已經沒話說了,稱贊到:“善!”

接著,黃歇進一步論述“近交遠攻”的第三害處:秦人信任韓魏,借道韓魏,並聯合韓魏之兵以攻楚,這是秦人的一廂情願。但是韓魏真的是甘心雌伏,聽命於秦嗎?難免它們不扮演越王勾踐的角色,暗中乘秦國之虛弊而攻之,把秦國從高頭大馬上拉下來。黃歇說:“韓魏現在失敗於華陽,雌伏於您的座下,欲與您一道攻楚。但他們其實是在欺騙您。您信任他們,就好比吳國之信任越國。我們知道,秦國沒有累世恩德給予韓魏,韓魏卻有累世積怨於秦國。韓魏的父子弟兄接踵而死於秦人之手的,已經不下十代了。韓魏的土地殘於秦,社稷壞於秦,人民刳(解剖開)腹絕腸,折頸斷頤(臉頰),身首分離,屍骸暴野,父子老弱束手為秦人所俘虜,相望於道路,這都是秦人的所賜。那些流離失所的韓魏人,只得當要飯花子和小保姆(仆妾),盈滿海內(意思是滿海內都是要飯流離的韓魏人。夠慘)。韓魏對秦人的怨恨,不下於越人之與吳人。您卻信任韓魏,借韓魏之道,聯韓魏之兵來犯楚國。臣恐怕一旦兵出之日,韓魏臨陣倒戈或者斷秦人之後路,行勾踐報吳之舊事,秦軍還能全身而返嗎?大王難道一點都沒顧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