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六

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楚頃襄王想“東伏於陳”,過偏安東壁江山的生活,而秦國卻想乘勝利之聲威,繼續搖撼楚國這顆枯木上的落葉。但是由於楚國的東壁江山都在南中國的東部,與秦人之間隔著一個中原。秦人必須制服中原的韓魏,然後才能借道伐楚。於是,公元前273年,“秦、韓”對“魏、趙”的華陽大戰爆發了。

這場血戰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一場戰役。最先,魏國看到秦人去楚國喝汽水完畢,有可能再回魏國來喝汽水,於是積極與北邊的趙國謀求戰略聯盟以求自保,並且獻上鄴城(西門豹治理過的)作為見面禮。趙國大喜,宣布與秦人自澠池會之後的媾和關系破裂。隨後,魏人自食其言,不肯兌現鄴城給趙國。國趙則顧慮魏會利用秦、趙關系惡化之機,與秦聯合,轉而對趙。為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趙國反倒割出五城給予魏國。

哈,你說這事鬧的,趙國君臣真是飯桶。但這不能怪藺相如、廉頗,這事全是趙惠文王和相國“平原君”策劃的。趙惠文王向平原君征求意見時,平原君一向貪利,覺得白得一個鄴城了不起,所以輕易斷絕了與秦的聯盟關系。趙人無了靠山,魏人也就無恐了,偏不給鄴城。趙反倒懼怕魏與秦聯合,於是效地於魏。這就是事情全過程。窩囊啊!這個趙相國平原君,名叫“趙勝”,是趙惠文王的親弟弟,趙武靈王的兒子,屬於肉食者鄙。他長期專趙國之政,屬於典型的王族親貴,只因血統好而受重用。這是山東六國的通病:不重用布衣人材。平原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這四君子都是國君的親貴來的,長期專權為相,糊塗時候居多,精明屬於偶然。

不管怎麽樣,趙國效五城於魏以後,趙也不能返回去再找秦聯合了,魏國一直恐懼於秦人來喝汽水,於是魏、趙實現聯合,共同對秦。秦人害怕被孤立,轉而與韓國交善。“魏、趙”為了打擊“秦、韓”聯合恐怖勢力,於公元前273年,大兵壓進韓國境內,毆打華陽地區的韓軍(今河南鄭州市南),想用武力把韓國拉攏過來。韓國哪裏能支,被打得頭破血流,急向秦求救。韓國使者冠蓋相望(就是排著隊上路去說秦國),但秦不救。韓國急了,嚇唬秦國相國“魏冉”說:“再不救,我們就投降魏趙了,三晉聯手,一起打你秦國。”

魏冉這才變色,親自掛帥,與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薦提拔的),和客卿“胡傷”,直趨華陽解救危局。

用兵之道,切忌猶豫,兩軍較量,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不允許半點猶豫不決。秦軍遠程奔襲,一路疾進,八日之內消滅四百五十公裏路程趕至戰場(正常行軍是一日四十公裏就算極至了,秦軍日行六十公裏)。秦國生力軍抵達華陽,不作休息,一舉斬殺魏軍十三萬人。魏軍傷亡嚴重,魏帥“芒卯”收容殘部向東邊的大梁方向退卻,其它三名魏將則被俘。

趙軍獨木難支,處境危急。趙將賈偃乃向黃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國(黃河以北的山西)。秦軍追上,兩軍再戰。趙軍一面抵抗,同時渡河,被擊死達兩萬,所謂“沉其卒兩萬於河中”——都是擠著坐船沒擠上去的。

整個華陽戰役,秦軍決心之堅定、速度之快捷,真可謂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前後共殲滅魏、趙軍15萬之眾。白起擔任了此戰役的主要指揮。至此白起三次耀名於諸侯:伊闕大戰(斬殺韓魏二十四萬),攻鄢滅郢(斬首數目未詳),華陽之役(斬首魏趙十五萬),這個數目累計已經趕上兩千多年後“淮海戰役”殲敵44萬了。然而在先秦時代,整個中國人口,才不過三四千萬。白起可謂能也,創造了並且創造著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神話。順便說一句,“白瘋子”三個字沒有貶義,“白”,是因為他姓白,“瘋”,因為他打仗很瘋,很猛,“子”,子是一種尊稱,比如孫武子。所以,白瘋子,沒有貶義的哈。

華陽戰役以後,白起乘勝逼近大梁(河南開封),迫使魏人獻地求和。韓、魏至此都雌伏於秦。秦人借道中原,再次伐楚之時機來臨了。

這時候,楚國有個叫“黃歇”的人,正在秦國出差,趕緊上書秦昭王,試圖憑一封書信,阻止秦人的數萬大軍。這個黃歇,也是戰國四君子之一,後來被楚人封為“春申君”的。據說春申君是楚頃襄王的弟弟,跟其他四君子一樣,都是國君的弟弟或侄子。也跟其他四君子一樣,春申君後來長期專楚國之權,驕奢淫逸,對於楚國的進一步沒落,“功”莫大焉。但是現在的春申君,還比較年輕,智商忽高忽低,他給秦昭王的上書,就分析入理,絲絲入扣,很值得一看。秦昭王看完一遍,居然被折服了,息止了秦國大軍。我們看看他這封信是怎麽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