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十一(第2/3頁)

2、沒有第2了。

事實上連第一也沒有。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公子章(big)陰謀襲擊其弟的罪行了,而是外面大兵圍困不撤的反常情境。關於公子章(big),雖然謀害公子何(small),但並沒有得逞,這是不是要判他死罪呢?自己的這兩個孩子,是必須死掉一個呢,還是都活著,還是都死呢?還是死這個活那個?還是活那個死這個?接下去還可以有很多問號追逐著趙主父。趙主父做了什麽決策呢?有三種可能:

1、命令公子章(big)自殺,以正其陰謀弑小王公子何(small)之罪。公子章(big)沒話說了,只好自殺,找宮人用繩把自己在院子裏勒死了。

2、趙主父交出公子章(big),後者被外面的大兵不經審判,立刻殺死,沒有使用繩子(這比較體面),而是用大斧子(這比較爽)。

3、不交出公子章(big),於是外面的大兵一擁而入,像抓小雞子似的,揪住滿院子飛跑的公子章(big),就地正法,然後大兵退出院子繼續圍困。

史書上沒有給出上述三種可能的正確選項,但這並不妨礙史書告訴我們故事的正確答案:公子章(big)是死掉了,並且,外面的大兵並沒有因此解圍。司馬遷在解釋沒有解圍的原因時,是這樣說的:“於是,外面的公子成、李兌互相交換意見——怎麽樣?公子章(big)已經伏法了,我們要不要解圍呢?我看不能解圍。我們為了殺死公子章(big),包圍了主父的離宮,按照國家法令,包圍主父是死罪,全家抄斬的。所以我們不能解圍,一解圍你我全家就沒命了。”

事實上,我並不贊成司馬遷的這一“天才”的解釋。司馬遷是學文科的,可能文科人的邏輯跟我們理科人不同。我們理科的邏輯是這樣詰難司馬遷的:既然公子成、李兌二人如此懂得法律,在最開始圍宮的時候就知道圍宮有夷族死罪的下場,所以他們還是選擇了圍宮,就表示目標已鎖定在公子章(big)和趙主父二人身上,都要殺。否則,最初就不要圍宮。到了公子章(big)小命已喪的時候,這倆還需要再討論什麽呢?他們的對話,應該發生在最初圍宮之前。

所以,當公子成與李兌二人,看到公子章(big)的big腦袋被端出來以後,並不須再發生剛才(司馬氏所寫)的對話,而是心照不宣地繼續命大兵緊圍死守。由此我們可以倒推,趙主父從最初倆人圍宮就也感覺到了兩人的反叛之心,所以主要矛盾也就不在命公子章(big)自殺與否的上了,而在於突圍求生。由此進一步推知,趙主父不交人,公子成、李兌索性用大兵沖進一撥來,在院子裏追著殺死公子章(big),不顧趙主父的阻攔。由此繼續倒推,我們可以知道,公子成、李兌能趕在趙主父調來軍隊之前,帶著四邑軍隊而來,是他們早有準備,隨時待命,目的明確:趁主父家的兩個孩子火並,趕來一鍋端,發動軍事政變,一舉滅掉趙主父和公子章(big),從而脅持年少的小王公子何(small),實現倆人專權朝綱的最終目標。由於公子章(big)、公子何(small)的火並在前,他們的軍事政變行為可以被靖難、定亂的表面現象所掩蓋,對趙主父,也可以趁機糊裏糊塗地殺掉。即便如此,他們的弑殺趙主父行為,還是在諸侯間傳開了,蘇秦後來到趙國來,就揭過李兌赤裸裸弑君的傷疤。

公子成、李兌宣布:“宮裏的人等都給我出來,我們馬上就要封門啦!誰不出來,夷滅三族!”

主父宮裏的勤雜保衛人員一聽,媽呀,快跑吧,扔了掃帚、菜刀,抱著腦袋,像躲地震一樣,全沖出來了。趙主父呢,我想他不會也跟著往外沖,一起去躲地震,除非他糊塗得連眼下的形式都還看不懂。如果他真的往外沖,那到門口,當兵的就會揪住他,說:“不行!您卻不能出去,主父爺!您請回!”

如果他再問:“為什麽,憑什麽他們能走,我不如他們?”

那後邊的回答就變成黑色幽默了:“因為,因為我們想要你的命啊!主父爺!”

為了保全趙主父的面子和偉大形象,我想他不會跑到門口自取其辱的。他很早就應清晰自己已入絕境——當公子成、李兌大兵一到,堵住門不走的時候。他所拿不準的是圍宮者的決心有多大。隨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圍宮者的決心動搖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到了當天日落,夜深了,月亮出來了,蟋蟀唱起歌來了,好事之徒螢火蟲們又瞪著不解人事的復眼看熱鬧來了,圍宮者的決心仍然沒有動搖。而趙主父的肚子,卻開始咕咕嚎叫。

次日,趙主父從寢室裏起來,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廚房裏看看——這是他平生第一次到廚房來,奇形怪狀的砧板和灶具迎接了這個沒有任何烹飪知識的國家領導人。廚房裏有沒有食物呢?我們回答是有,否則趙主父不能在這裏堅持生活100多天。當今世界絕食(但不絕水)的最高記錄是44天,趙主父沒有練過辟谷,不可能沒有吃食而混上100天。除了有米以外,趙主父還欣慰地看到,地板上還有一只小雞,一條腿被繩子綁著,正用敬仰的目光仰望著這個視察廚房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