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吞吳六

一個國家要想獲得持久的勝利,它要具備對手所沒有的competitive advantage(核心競爭力),在我們看來,吳越在文化經濟水平和模式上,沒有特大差異。吳國能作到的,越國也可以做到,只是個時間問題,十年生聚,就能並頭趕上。所以夫差應該早對越國下手,如伍子胥所說的那樣,等蛇長大成蟒了,就沒辦法了。

但是,夫差因為成功得非常風順,看不起越國,對敵人估計太低,而一心火熱要攻打東方大齊,收取無意義的虛名(一直想學齊桓公,卻學成宋襄公)。

公元前484年,夫差率領傾國之兵北伐,兵甲糧草乘船北去,逆長江,出邗溝一直達到淮水,逆淮水支流進入山東,北進魯境,會合魯軍,經過魯國首邑曲阜,沿汶水南岸東進,進入齊境。齊國駐汶上部隊以敵人勢力強大而未加抵抗,即向東撤退,吳軍跟蹤追擊,攻克泰安,進展到萊蕪。從汶上東退的齊軍,得到臨淄增援部隊的加強,回軍西進,與吳軍先遣部隊相遇於艾陵附近,當即展開緊張劇烈的交戰。“艾陵之戰”即刻爆發,時間是吳王夫差十二年,齊簡公元年,魯哀公十一年,越王勾踐十三年(公元前484年)。

吳齊兩軍作戰序列

吳軍 齊軍

統帥吳王夫差 統帥 中軍元帥國書

將領中軍統帥夫差 上軍大夫高無丕

副將伯嚭 下軍大夫宗樓

上軍大夫胥門巢 大夫公孫揮、公孫夏、閭丘明

下軍大夫王子姑曹 督戰陳書

右軍大夫展如

越軍將領諸稽郢 魯軍將令叔孫州仇

兵力吳軍10萬人左右

越軍3000人 魯軍2000人

總兵力10萬人左右 兵力10萬人左右

(兵力規模夠大,淮海戰役,一天裏面,也沒有投入這麽多同一戰場作戰士兵。同時可以看得出來,齊國一方都是“國、高”兩姓舊貴族的統帥,新勢力田常正躲在幕後,捂著嘴樂,等著給“國、高”收屍呢。

時間正是初夏,浪漫飛花的季節。吳王上軍“胥門巢”指揮的先遣部隊到達艾陵,與齊軍相遇,齊將“公孫揮”率部立即迎擊,中軍鬥志最為旺盛,見勝負不分,而躍躍欲試,統帥國書也控制不住,頃刻間鼓聲雷鳴,全部投入戰鬥。吳軍先遣部隊兵力有限,支持不住,大敗後退。

兩軍初戰,齊將“公孫揮”大勝,驕傲地叫囂,命令士兵各自準備八尺長的繩子,用於拴吳國人的腦袋(平常打仗,是把俘虜腦袋割下來,用頭發編成一串,回去按數目領賞。吳國人是斷發,頭發短,所以“公孫揮”準備拴腦袋繩)。但是齊國另外的大將,都有不詳的預兆,紛紛交換紀念品,唱起挽歌,甚至口中含玉,準備再戰(死人下殮時候,嘴裏才含玉的)

吳王夫差看見初戰失利,有損軍威,決定對“胥門巢”軍法從事。經各將領勸解才免予處分,但免去其“上軍大夫”職務,改派去指揮越軍。吳王夫差重新調整部署,對上、中、下、右四軍規定各自作戰任務:

第一仗由上軍主打。第二仗由下軍主打。伯嚭指揮右軍為預備力量。吳王則直接掌握中軍支援作戰。“胥門巢”指揮越軍擔任引誘齊軍的任務。

吳齊兩軍於艾陵附近再次交戰,“胥門巢”攜帶越軍(不是越南軍)向齊軍挑戰。

齊將“公孫揮”一看又是手下敗將來了,當即奮勇出擊,越軍不戰而退。齊軍緊跟追擊,吳上軍迎上來接著廝殺。齊軍元帥“國書”立即飭令“公孫夏”率部馳往增援,公孫夏則遭到吳下軍的迎擊。

齊國書遂把中軍也全部投入戰場(太早了,大敗筆)。吳王夫差則保留中軍主力,看見己方上下兩軍漸有支持不住對方三軍攻擊之勢,招令伯嚭率兵馳援。齊軍抽出部分主力,應付伯嚭。

吳王夫差乘齊軍抽兵移動的時機,命全部鉦鑼齊鳴,金聲四起(收兵的信號)。齊軍一聽,哦,鳴金收兵,吳軍不打了。齊軍鬥志遂開始松懈。吳王夫差的中軍主力這時才全員撒出,趁機從側面實施出其不意的突然猛烈攻擊(也夠狡猾,從側翼攻擊也正是絕招,正點)。

原已苦戰疲困的齊三軍軍,突然又遭受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吳中軍主力強大兵力的潮湧似的夾擊,上下驚恐,陣勢大亂,失去鬥志,雖有部分將領堅持戰鬥,也無力抵抗吳軍急風驟雨的攻擊,終於崩潰而奔散。10萬齊國大軍,除少數脫逃之外,全部被殲於戰場。革車、甲盾,損失殆盡,光是被繳獲的,就有800乘。

齊國將領“公孫揮”戰死沙場(就是要拿捆吳國人頭的),中軍元帥“國書”及大將“閭丘明、公孫夏、東郭書、陳書”等被俘,後被吳軍所殺;齊下軍將“宗樓”下落不明,僅有上軍將“高無丕”突圍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