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級軍官(第3/4頁)

如果我們一般高級將領——軍長、師長和參謀長等,都能具備外國軍官一樣的精神和學問,負責任、守紀律,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那我們軍隊的力量就一定精強,精神就一定振奮……現在反動派到處宣傳,說我們士兵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士兵,下級軍官也很健全,惟有我們一般高級將領人人都是腐敗墮落,而且階級愈高,精神愈萎靡,行動愈腐化,狂嫖濫賭,走私經商,吃部下的空額。不僅反動派如此說法,就是一般外國朋友也是如此看法。這不能怪人家輕視我們,而必須反省我們本身有沒有這種缺點。我可以說,我們高級將領雖不是人人如此,至少大部分已經腐敗墮落了。且不談私的生活,你們試一檢查自己司令部的內容和業務,就可以知道實在是空虛而泄沓。現在各級司令部的組織寵大散漫,辦事沒有科學的精神,不知用科學的方法,高級將領管理不力,指揮無方,對於部下工作人員,沒有適當的訓練和考核,以致人浮於事而事無責成。尤其是命令下達的時候,可以說根本沒有監督他實行。所以部下對於命令是否明了,已否執行,完全不理。如此,任何事情都不能認真實在,那就無怪乎我們軍隊有名無實,內容空虛了。[12]

事實上,早在1938年的一次會議中,蔣介石即已指出國軍將官的學問和技能,遠不如同級西方先進國家的軍官,也比不上日本的軍官,他甚至認為“我們作總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個團長,我們的軍長、師長,只當得人家一個營長和連長。”[13]一般國軍將領也都認為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然缺乏出色的戰略家,但在基本戰術、戰略原則上,均能一絲不亂,絕少發生重大錯誤;做事也多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14]

國軍將領的學問和能力不如日軍,固屬事實,但是我們接下來要檢討的是原因何在?筆者以為,除了前述軍事教育質與量不足、升遷過速、未能實施經歷調任等原因之外,以下兩項因素不可忽視。

第一,指揮官的分外責任及雜務過多。先進國家部隊中的高級軍官,平日除訓練及自我充實外,別無他事,原因在於指揮官本身均受完整訓練、各級幹部素質相稱、後勤補給制度健全、物質條件俱備,而近代中國的指揮官則無此福氣。各部隊長每為“開門七件”及其他瑣碎事務,終日忙碌,以至於無暇致力於教育訓練,甚或以交際應酬為能事,以此為獵取功名的捷徑,而疏忽學術。1943年,軍事委員會頒布《軍師長親勤督訓辦法》,即系對此而發;盟軍所作“中國軍官地位愈高能力愈弱”的批評,軍界人士也認為是其來有自,不盡為誣。[15]論者以為,如想排除軍隊及軍官的分外責任,使其專心於部隊的訓練及本身學術、技能的充實,應在以下各方面加強。

1. 軍隊任務方面:實施軍民分治,部隊長不幹涉地方政治及民眾事務;確立保安制度,由警察及保安部隊負責地方保安,軍隊專行訓練,而不駐防。

2. 人事制度方面:軍官缺員應迅速補充,避免產生幹部不足的現象;提高軍士待遇,以健全軍士階級;改善兵役,防止逃兵;充實人事職員的權責及業務,使主官除考績外,無人事煩惱,更不容隨意行事。

3. 經理制度方面:凡糧餉、被服、陣營等事務,軍需人員應切實負起權責,無須軍官分心經理。

4. 教育訓練方面:大量分設或擴充各兵科學校,充實並普及各級軍官的兵科學術技能,特別是將官及上校,尤為必要,期以充實其本身及對部下教育訓練的能力;分區設置軍士學校,以提高軍士水準;充實器材、場所及設備,以提高教育訓練品質。[16]

第二,參謀組織不夠健全。將帥如需親自處理細務,不僅是不勝其煩,而且心力分散,對於部隊的監督,勢必難期周密,故在將帥身邊設有幕僚組織。學者指出,近代美軍參謀本部的建立,一共花費了14年的時間。中國近代由於政治不安定、軍隊龐大,因此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更多。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執政尚不及十年,日本即發動侵華,缺乏時間建立完善的參謀制度。直至1937年為止,陸軍大學僅訓練出不到2 000名的指揮及參謀人才,大多數的部隊指揮官均未受過陸大參謀作業的訓練。[17]抗戰期間,國軍的參謀制度才逐步建立,據一項軍令部的統計顯示,1940年時全國參謀學資不合者,達二分之一以上,至1942年時,減為三分之一強。[18]此時參謀的素質,如以司令部的性質加以區分,大致上以集團軍以上的參謀人事最為健全,軍部次之。師則人才缺乏,成績甚差;兵站總監部與分監部的參謀素質,尤為低劣。軍以上的各級參謀長,大多畢業於陸大,能力尚佳,表現也不錯,只是資歷有不免稍差者。師參謀長多為軍校出身,長於部隊經驗,但是缺乏運籌之材,因此師的幕僚業務,不但零亂欠缺,且較往日低落。至於各級司令部的中、低級參謀人員,偶爾也有出身短期訓練班的,一般經驗尚可,戰術修養則不足,差堪推行日常業務,至於自動自發工作和研究發展的精神,則幾乎是百無一二。[19]俄國駐華軍事代總顧問返國時,曾應蔣委員長之請,指出國軍的缺點,認為國軍“營以下的動作,大體可以說是很注意了,但團以上到軍、師為止,各級司令部的業務極不健全。圖上作業與沙盤教育可以說完全沒有,指揮所與參謀業務的演習,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國軍隊一到作戰就莫名其妙。既沒有具體的作戰計劃,也沒有完備的作戰命令!”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團以上司令部人員,很多不是正式軍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職務,交給一些落伍的軍官或不習軍事的文人來擔任,參謀人員雖然有些是陸大畢業,但大多數都是缺乏實際的經驗,在部隊裏面也沒有專門業務的訓練,所以人事參謀不知怎樣來管人事,補給參謀不知如何來辦理補給,至於軍需、軍械人員,更多濫竽充數,甚至於管理物品、檢查物品的常識都沒有!司令部的人員既不健全,司令部的業務自然無法推進。”[20]一般說來,隨著參謀教育的發展以及軍令部人事制度的運作,參謀人員的素質,不同於其他一般軍官,至抗戰後期,有日漸增高的趨勢。[21]至1945年時,各戰區各集團軍上校以上參謀,大多出身正式軍校和陸大,中央系部隊的參謀,出身陸大者更多。[22]不過一些地方部隊,甚至直至抗戰末期仍未有完善的參謀制度,而以“認識字的作參謀,不識字的作副官”,若幹參謀雖然知書識字,但仍不懂得如何使用地圖。[23]至於日軍的參謀,由於陸大教育發達已久,以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有35%系陸大畢業,[24]素質較國軍為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