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級軍官

(一)出身背景分析

研究抗戰前後國軍將級軍官的人事問題,最完整且最權威的原始名冊,應為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編制的《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名簿》(1936年出版),[1]收錄有1 247名陸軍將領資料,以及國防部第一廳所編的《現役軍官資績簿》(1947年出版),收錄有陸軍將級軍官3 274人。根據以上兩種資料,我們可以為抗戰前及抗戰後期的將級軍官,各畫出一幅素描。

從表1-1、1-2,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現象。

表1-1 陸軍將級軍官出身背景統計(1936)

資料來源:根據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編《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名簿》第1冊(編者印行,1936,第1—138頁)收錄資料計算得出。

表1-2 陸軍將級軍官出身背景統計(1947)

資料來源:根據國防部第一廳:《現役軍官資績簿》1—4冊(編者印行,1947)收錄資料計算得出。

第一,戰前陸軍的將官出身黃埔者極少,且出身黃埔的比例乃是隨著階級高低成反比。至1947年,將官出身黃埔者已有顯著增加,其比例也是隨著階級的高低而成反比,少將出身黃埔者已占多數(出身陸大及外國軍校者,也多系黃埔畢業)。

第二,戰前陸軍的將官出身保定者頗多,約和出身地方軍校及行伍者相當;出身保定的將官,以中將和少將較多,上將則較少,原因或許是保定軍校成立較晚之故。抗戰結束後,將官出身保定者,已有顯著減少,少將出身保定者尤少,原因為保定軍校已於1923年停辦。

第三,將官出身陸大及國外軍校者,不論是戰前或戰後,比例均小。

第四,將官出身地方軍隊及行伍者,在戰前約和出身保定者相差無幾,上將出身地方軍隊及行伍者尤多。至抗戰結束後,將官出身地方軍校及行伍者,已大為減少。

以上系抗戰時期將官出身背景的一般趨勢。以下擬再就陸軍重要軍職人員(戰前的各路軍總司令、軍長、師長和戰時的戰區正副司令長官,集團軍正副長官、軍長、師長)的出身背景加以分析。

從表1-3、1-4,可以發現以下幾種現象。

表1-3 戰前陸軍重要軍職人員出身背景統計

資料來源:根據劉鳳翰:《戰前的陸軍整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編者印行,1984,第675—695頁)《抗戰前期國軍之擴展與演變(陸軍部分:一九三七.七—一九四一.八)》(“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研討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台北:編者印行,1991)二文所附名單計算得出。

表1-4 陸軍重要軍職人員出身背景統計(1944)

資料來源:Hsi-sheng Ch’i,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2,p.230. 作者所根據的資料為《陸軍軍官佐資績簿》(1944),其中軍、師長無一人系留學歸國者,統計數字疑有誤。

第一,戰前重要軍職人員出身黃埔者極少,各路軍總司令中無一人系黃埔畢業,軍長、師長中也只有約十分之一是出身黃埔。至抗戰後期,各戰區正副司令長官中,雖然仍只有一人系黃埔畢業,但是戰區正副司令長官以下的重要軍職人員,出身黃埔者已有顯著增加,且職務越低的重要軍職人員出身黃埔的比例越高,如集團軍正、副司令有33%畢業於黃埔,軍長和師長中則各有36%和42%出身黃埔。

第二,戰前重要軍職人員出身保定者頗多,且職務越高者,出身保定者越多,如各路軍總司令中出身保定者占三分之二,軍長中出身保定者占35%,師長中出身保定者占20%,至抗戰後期,也有類似的現象。戰區正、副司令長官中有50%出身保定,集團軍正、副司令中有38%;至軍長階層則只有33%,比不上出身黃埔的多;至師長階層,更只占15%。

第三,重要軍職人員出身陸大及國外軍校者,不論在戰前或戰時均較少。

第四,重要軍職人員出身地方軍校及行伍者,不論在戰前或戰時,均在三分之一以上,顯示戰時重要軍職人員素質的提升有限。

(二)成員素質的分析

綜合以上對於抗戰前後陸軍一般將領及重要軍職人員出身背景的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幾項趨勢及涵義。

第一,抗戰期間陸軍將領有“黃埔化”的趨勢,戰前保定所占的重要地位,戰時逐漸為黃埔所取代,在直接掌握兵權的軍長、師長階層,這種趨勢尤為明顯。抗戰時期出身黃埔的將領,大多畢業於前幾期,當時黃埔的訓練相當粗淺,時間也短,所學到的專業技能自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