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

狹路相逢勇者勝

孫可望比較強悍地整頓四川、貴州,比較無恥地收拾永歷朝廷,最初的動機其實比較單純,那就是執行張獻忠“爾急歸明,毋為不義”的臨終托付,一門心思抗清。

抗清,必須有統一的領導,不服氣的要摁住(李定國、劉文秀)、不聽話的要收拾(四川、貴州軍閥)、沒本事的靠邊站(永歷君臣),這就是孫可望的邏輯。

南明這麽多年的歷史證明,清軍很多時候喜歡“不請自到”。當孫可望一面經營西南、一面為“請封”跟永歷朝廷慪氣時,北京方面有了新動向。

永歷六年(1652年)二月,吳三桂、李國翰奉順治皇帝的命令(多爾袞在前一年底病死),率軍自漢中入川,進抵保寧。

吳三桂率幾萬大軍奉命前來,顯然不是幫著李國英守保寧,而是意圖進取四川的。由於孫可望正在貴州集結兵力準備入湘,留在四川的留守部隊並不多,因此吳三桂的進攻速度相當快。

吳三桂率軍自保寧南下,先清剿川西的孫可望勢力。二十二日,清軍進抵成都,守將林時泰兵力單薄,不戰而降,被清軍處死。二十五日,嘉定失守。

三月,清軍向川東方向運動,初五占領合州。鎮守重慶的盧明臣也沒多少人,於十四日棄守重慶,主動後撤。四月,川南的敘州告急,守將白文選也選擇了主動後撤,退往永寧。隨後,清軍在四川攻城略地,將孫可望的勢力剿滅或者驅逐殆盡。

孫可望想到清軍會來,但沒有想到來得如此迅速,趕緊派劉文秀部署入川抗清。

狹路相逢勇者勝!與不可一世的清軍一決雌雄的時刻終於到了!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張獻忠手下的這四員猛將,個頂個的打架天才,都不是吃素的貨。

“老大”孫可望的本事,我們已經見識過了,西南三省不是吹出來的,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艾能奇轉戰千裏、戰功顯赫,最後在雲南“剿匪”時,陰溝裏翻了船。

現在,終於輪到劉文秀上場了!

大腕出場,不同凡響,劉文秀率部入川果然是大手筆。劉文秀帶著四萬多人,不是選擇一個方向入川,而是兵分三路,從川西南的建昌、川南的永寧、川東南的彭水同時推進。

敢這樣入川打架的,迄今為止獨此一人!

劉文秀的靈魂深處,有一股不服輸的勇氣,更有一股舍我其誰的傲氣!

八月初九,中路軍率先告捷,全殲鎮守敘州的清軍,並會合白文選部反攻重慶。同時,西路、東路也秋風掃落葉,快速向北推進。

吳三桂嚇傻了:雖說出來混遲早要還,這還得也太快了吧?

八月十九日,清軍在四川的“三巨頭”——吳三桂、李國翰、李國英在夾江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做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決定——撤!

大家都是聰明人,都明白“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道理。“撤退”的共識很快達成,但分歧在於:撤到哪裏去?

三個人,兩種意見:A.四川保寧;B.陜西漢中。

李國英選A。——幾萬大軍一拔腿就撤到陜西,我這個四川巡撫怎麽向朝廷交代?

吳三桂、李國翰選B。——多說無益,安全第一。你怎麽交代是你的事,你的事關我們屁事?

二比一,少數服從多數,開溜!

“夾江會議”的決定很快傳達到分散在四川各地的清軍,大家接到命令便拔腿開溜,向陜西方向撤退。

各路清軍跑得不亦樂乎,只有重慶的清軍比較悲催。

當時,駐紮在重慶的清軍將領有一大幫子,包括梅勒章京葛朝忠、白含真、佟師聖、鑲紅旗章京尹得才、永寧總兵柏永馥、左路總兵陳德、夔州總兵盧光祖等等。接到吳三桂的命令後,諸將領趕緊率各部後撤。

八月二十五日,劉文秀會合白文選的部隊進抵重慶,突然發現很不對勁:清軍死哪兒去了?

雖然各地軍隊都發現清軍在後撤,但重慶的清軍“不翼而飛”,讓劉文秀有點如鯁在喉的感覺,這跟他入川的重大使命有很大關系。

什麽重大使命?不是抗請嗎?——對,但不全對!除了清剿吳三桂、李國翰、李國英以外,劉文秀還肩負一項重任:打通川鄂通道,為將來順江東下掃清障礙。

這條抗清的道路,富有遠見的孫可望已經盤算很久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如果單純采用“推土機”戰術,從貴州經湖南、江西、浙江,一路推到南京,難度顯然是相當大的。但要是控制了長江這條“黃金水道”,進軍南京的難度至少可以打個對折。

顯然,重慶的守軍“人間蒸發”,對於長江水道的暢通,隱患是相當大的。因此,劉文秀不敢怠慢,趕緊率軍日夜兼程向北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