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整頓

四川亂局

孫可望決定不鳥朱由榔,自封為“國主”甩開膀子單幹。在白文選、王尚禮、王自奇等親信的支持下,孫可望以微弱的優勢暫時摁下了李定國、劉文秀,漸成“一家獨大”之勢。

不過,出滇抗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孫可望的實力是有的,但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怎麽去?

廢話!那時候又沒有飛機,當然得走過去。——既然不能飛過去,麻煩就大了!

雲南地處西南一隅,從這裏出兵抗清有兩條路:一是東出貴州,進入湖南;二是北抵金沙江,順流穿過四川,進入湖北。但是,貴州、四川名義上服從永歷政權的領導,並不是孫可望的地盤。

——他們會給孫可望讓道嗎?

——即便同意借道,他們是否會趁虛而入,搗掉孫可望在雲南的老巢?

對於決心出兵抗清的孫可望而言,“攘外必先安內”既非托辭,也不是空話。盤踞在四川、貴州的這群鳥人,自己不抗清,還擋著別人抗清的路。不解決掉貴州、四川的問題,這仗根本沒法打!

貴州地域狹小,軍閥勢力也比較單一。偏橋(今貴州施秉)總兵皮熊趁著孫可望率軍入滇,帶著一群烏合之眾賴在貴陽做“土霸王”,僅此而已。就他那副“熊樣”,孫可望擡起一腳就能踹死三回,不足為慮。

真正的麻煩在四川,這裏不僅地域廣闊,而且各種勢力犬牙交錯,比“浙系”、“閩系”、“地方系”攪和下的福建還要混亂好幾倍!

前面說過,豪格、吳三桂大軍一路追擊孫可望,追到遵義府就追不下去了。由於肚子餓,決定班師回朝,只留下王遵坦、李國英鎮守四川,這是永歷元年(1647年)的事情。

清軍留守部隊兵力單薄,王遵坦、李國英當然不能遍地“撒豆子”,那樣只會被南明、大西以及當地的殘余勢力各個擊破。因此,清軍名義上駐守四川,實際上絕大部分軍隊都龜縮在川北的保寧府(今四川閬中)附近。這年十一月,被委任為四川巡撫的王遵坦病死,由李國英繼任,依然將主力駐守在保寧,並不敢輕舉妄動。

除了保寧府屬於清軍控制以外,四川各地就比較熱鬧了,光是數得上號的就有七股軍閥勢力。

——川西有一股,也是實力最強的,即盤踞嘉定(今四川樂山)、峨眉一帶的楊展部。

楊展,四川嘉定人,崇禎十二年武進士,曾任明軍參將,大西軍入川後被俘。僥幸逃脫後,楊展在敘州(今四川宜賓)一帶組織軍隊抵抗。隆武二年(1646)進抵嘉定、峨眉一帶建立根據地,致力於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成為當時四川全境唯一自給有余的地區。

——川南有三股,分別是王祥、侯永錫和馬應試。

王祥,前明參將,後任遵義總兵。永歷元年(1647年)六月,王祥曾率軍進抵順慶府(今四川南充),命部將王命臣駐守,大肆盤剝百姓。次年,清夔州鎮總兵盧光祖、敘南鎮總兵馬化豹、永寧鎮總兵柏永馥率兵合擊順慶,王命臣潰敗南逃。此後,王祥便盤踞於遵義、江津、合州(今重慶合川)、彭水、黔江一帶,與貴陽的皮熊遙相呼應。

前明永寧總兵侯永錫的兵力不多,主要在永寧(今四川敘永)一帶活動。

馬應試原任瀘州衛指揮僉事,此時也拼湊出一支武裝,盤踞在瀘州、富順一帶。

——川東南有一股,即於大海、李占春部。

於大海、李占春是南明重慶守將曾英的義子,曾英被孫可望的大西軍殘部殺死後,於大海、李占春便統率舊部撤離重慶,在涪州(今重慶涪陵)、長壽、墊江一帶活動。

——川東北有兩股,分別是“三譚”和“搖黃十三家”。

“三譚”是指前明忠州衛(今重慶忠縣)世襲衛官譚文、譚詣、譚弘三兄弟,主要活動在忠州、萬縣(今重慶萬州)、夔州(今重慶奉節)地區。

“搖黃十三家”確切地說不算一股,而是一個派系眾多、組織松散的“聯盟”。“搖黃十三家”的前身,是打著“搖黃軍”的旗號,活動在川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遭到官軍鎮壓後,這些起義軍的殘部紛紛聚攏在川東北的三峽地區。雖然統稱“十三家”,實際上數量遠遠不止十三支。這些勢力類似於占山為王的“山匪”,互不買賬,各自為政,主要首領有袁韜、劉惟明、白蛟龍、呼九思、楊秉胤、景可勤、張顯等人。

四川內戰

四川的局面一片混亂,既歸因於張獻忠垮台之後的“半真空狀態”,也跟永歷政權委任四川官員的雜亂無章有直接的關系。

弘光時期,四川作為“寇亂重災區”,官員的任命還是比較有章法的,主要有三位:

“一號首長”王應熊,字非熊,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弘光建政後,王應熊被委任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湖、雲、貴軍務,專辦“川寇”。孫可望占領遵義時,王應熊躲進山區,於永歷元年(164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