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李青雀從師王諫官 太子爺學文張玄素(第2/3頁)

八歲那年,就因為被安排到判司審理案子,別人對他的贊譽就沒停息過。李承乾很聽媽媽的話,但他總覺得媽媽不把他當親兒看待,對自己近乎苛刻。長孫皇後死後,乖孩子李承乾陡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華麗轉身,朝著人渣的方向迅速發展。

李承乾是個瘸子,這還倒沒什麽,小時候大家都喜歡他,長大了稍有人不注意他,他就覺得很憋氣。他覺得正常人都看不起瘸子,愈發乖戾,整天和一幫混賬廝混。李承乾一直不認為自己是漢人,原因是他瘋狂迷戀突厥的風俗,太子也不想當了,就妄想當可汗。

大家經常看到他表情痛苦地抓著自己的發髻道:“我這輩子死也要做可汗,這輩子不成,下輩子也要做!”

別人問他為啥非要當可汗,李承乾肯定先是茫然一會兒,然後滿不在乎地說:“寧做突厥狗,不做大唐人。”

真是刺瞎了眾人的狗眼。

如果長孫皇後知道下面的事,肯定能氣得活過來。

自打頡利可汗被俘後,突厥無數牙帳在長安空地落戶,也不知人家李承乾為何會對突厥的所有物件感興趣,總之他不能自拔地愛上了突厥風。李世民曾安撫過頡利,讓頡利可汗在長安當了個不大不小的官兒,但頡利住不慣中原的房子,便在開闊地帶支起來無數個帳篷,整天45°仰望天空,非常郁悶。

郁郁不得志的頡利,經常在帳篷裏面跟家人一起哭,日子久了,李世民知道此事,看不下去,便派他到虢州擔任刺史。

李世民苦心費勁,可還是沒能醫好頡利同志的抑郁症。虢州這地方是一大片山林地,多麋鹿,是打獵的好場所。讓頡利出去擔任該地刺史,正是為了解決他的心理問題。可惜頡利似乎很不願意去,來找李世民推辭。

李世民一合計,把他冊封為右衛大將軍,以示安慰。

總之,頡利,你愛紮帳篷隨便紮,愛當大將軍隨便當。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頡利永遠回不去,他不能回草原。

右衛大將軍的好日子沒享受幾天,頡利因想不到自己有什麽好結果,悲傷過度,撒手西去。當時正是貞觀八年的春天,按照突厥的習俗,李世民給他安排火葬,讓他魂飛天際。在場的所有人都不高興,唯有李承乾不然。

雖說該場合實在不能高興,可有一件事情卻讓李承乾憋不住樂了起來,興奮不已。

是的,面對頡利可汗的死,李承乾表現出了空前的興致,“如果我死後,有這麽多人穿成這樣給我發喪,灑家這輩子,值了!”

可現實情況告訴他,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對孩子的管教十分嚴格,李承乾怕老爹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陽奉陰違的事整個東宮也都知道。李承乾通宵玩耍,神色疲憊,李世民若是問他,他就說處理公文給累的。李世民若是再問對政務的意見,李承乾就把想好的措辭搬出來,凈挑些好聽的說。什麽選賢是我國的第一要務啦,急需解決高精端人才的工資問題啦,百姓不可一日不讀書啦,表現出了極高的治國素質和憂國憂民的情操,讓李世民很高興。

為了能讓李承乾學得更好,李世民幹脆把房玄齡都安排成了太子少師,又給他安排了個張玄素。

宰相房玄齡事務繁多,就這樣,幾乎所有的任務都壓在了右庶子張玄素同志的身上。

張玄素,蒲州虞鄉(山西永濟)人,出生具體年月不詳,不過一定是在公元600年左右。玄素同志最初的時候在隋朝做官,官也不大,是在河北滄州當縣長。隋朝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張玄素所在的地方正好處在一代豪俠竇建德的地盤上。

一向以隋臣自居的張玄素碰上了一向以隋臣自居的竇建德,就這樣,兩個猛人開始死磕,一大堆人都在圍觀。

張玄素擺出了一副欠揍的表情給竇建德看,竇建德好漢不吃眼前虧,讓人把他拉出去(到菜市場)斬首。

滄州的父老聽說張縣令要被殺,不顧危險,紛紛出動,萬人空巷地蜂擁而來。男男女女,扶老攜幼,哭聲震天,他們攔住囚車,讓張玄素下來。兵丁問:“父老們有何冤屈,非要姓張的下來碎屍萬段?”

眾人高呼:“張大人要死,我們跟著一起死!”

大家堵住官兵的去路,夏兵以為是劫法場鬧動亂的,卻不料這幾千人竟將所有路口堵住,紛紛跪下來,呼天搶地地請求替張玄素一死。

竇建德最仗義,他聞訊大驚,趕忙跑到現場查看情況。

但見眾人和官兵僵持不下,人群中有一會說話的,含淚道:“張縣令為官清廉無比,今天大王若是將他殺死,便把我等全部殺死也罷!”說完,集體再度號啕。

哭聲,震耳欲聾的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