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文泰無常害死高昌(第2/3頁)

三履奏,就是三審判決,這無疑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項重要貢獻。

此外,李世民還令自認為有冤情的人進行自我陳述,有司將言語記錄下來上報。後來,這種三履奏的形式逐漸發展成了特別重要的案件五履奏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終審判決前還可以上訴。這種方式極端超前,可謂是破天荒的。此種方法救過無數有冤情的人,因此存活下來的人也非常多。

制度還規定,百司州縣行刑之日不能進酒肉,不能聽音樂,犯人臨刑前,要由門下省高級官員親自探視,有冤情者可直接對門下省的高官再次申辯。

如今,很多國家都在用三審終審制度,這和貞觀時期李世民開創的制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滅了高昌國】

魏徵建議不打仗,李世民一邊答應著,一邊也在做好準備,這是最聰明的做法。變故很快就會發生,貞觀六年(632)初秋,位於今天新疆中部地區的一個王國派遣使者到了長安。這個國家名叫焉耆,國王突騎支,姓龍,所以全名叫“龍突騎支”。

阿龍甘願當唐朝的屬國,因為附近的高昌國一直待他們很刻薄,動不動就殺殺搶搶,給他當孫子他都不樂意。

自從跟了唐朝,高昌也就沒敢有什麽動作。

是阿龍一次異想天開的偉大創舉改變了這一切。

因為從焉耆到長安,沿途經過的地方,要麽要收保護費,要麽會遭遇土匪。等真到了長安,能剩下的全剩不下,光溜溜的一個人到了這裏,兩下裏都不甘心。他派使者向李世民建議,“能否重新開放中原到沙漠之路?”

這個建議聽起來不錯,真正實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要在這連綿幾千裏的路途中設立很多關卡,保證路途的通暢。

李世民同意了焉耆的建議,重新展開被封閉很久的貿易。

阿龍很興奮,幾乎高興壞了,他決心多派商團進入中原做買賣。

問題很快就出現了,由於這條路非常長,而想要到東方,就必須路過高昌的地盤。

比較令人放心的是,高昌也是唐朝的屬國,去年,高昌國王麹文泰還帶著上千人的考察團出國,來到長安實地考察。

吃飽喝足,一連待了好幾個月,這廝才心滿意足地走了,發誓要聽天可汗的話,並表示信佛的人不喜歡撒謊。

令人一點都不能放心的是,高昌從來不想跟在別人屁股後頭當小弟,尤其是唐朝。

一旦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像唐朝這樣的帝國肯定會往西蔓延到大食,說不定整個世界都會被他們包圍。

基於這層考慮,麹文泰決定惡心一下阿龍,在焉耆的商隊途經高昌地盤的時候,就故意不給放行。

麹文泰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慈悲,畢竟,如果還有什麽不滿意的,你可以變成鳥人,飛過去告訴你的唐朝老爹。

阿龍修書一封:

“這是天可汗的主意,你不要命啦?”

麹文泰收到來信,暴怒:

“焉耆王,你的字寫得真他媽難看,該打!”

於是率領大軍揮師南下,把焉耆掀了個底朝天,俘虜了無數人口,搶跑了無數珍奇。

麹文泰得意揚揚地回到了高昌,宣布:唐朝太遠,我們以後跟西突厥混。

唐朝真的太遠,西突厥處月、處密兩個部落先後收到了麹文泰的來信和貢獻,乃與之聯營,又滅掉了焉耆的五座城池,搶跑了一千五百口人,將城池燒成灰燼。

高昌的行為導致長安通往西域各國的路途被割斷,大家來往,只能繞道遠行,曲線行進。在封閉的環境中,西域不想跟隨西突厥的大有人在,有個叫伊吾的國家因不堪忍受西突厥的蠻橫與貪婪,轉而依附大唐。

這原本跟麹文泰沒有半毛錢關系,但他卻對此事大動肝火,應邀參與西突厥的演出,把伊吾狂扁了一頓。

此事轟動一時。

李世民聽說後,給麹文泰寫信:

“來,讓阿史那矩來跟朕見個面。”

麹文泰不敢讓阿史那矩去,也不敢不讓他去。理由太簡單了,因為阿史那矩是高昌軍事的中流砥柱,他走了,高昌就徹底完蛋了。聰明的麹文泰匯報說:“阿史那矩有病,臣派個沒病的去。”

於是,麹雍就這麽到了長安。

他先磕頭請罪,然後眼巴巴看著李世民跟自己的侍臣研究高昌的罪行。被晾在一邊很久的麹雍聽明白了,唐人很不喜歡那些出爾反爾的酋長。

當初,李靖大破頡利,東突厥的人口大部分被安排到了現在的遼寧到甘肅一帶,與漢人雜居。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李世民會秋後算賬,便逃到了高昌。等後來他們才發現,唐朝根本不會屠戮自己的子民,而且高昌賦稅太重,國王驕橫無理,整天就想著打仗。

他們哭著叫著,想去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