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亂天下(第3/8頁)

匈奴負責人就說:“我們正準備送回去呢!但是有個問題,準備向你們請示一下,我們到底是要把他們從塞內送回,還是從塞外送回?”五威將不敢擅作決定,就打了個報告快馬送回長安。不久,王莽答復,必須從塞外把烏桓人送回。

就這樣,匈奴人率領一萬騎兵,以護送烏桓俘虜為名,在朔方郡邊塞外構築工事。他們到底想幹什麽,鬼都可以看出點苗頭來。

王莽決定先派個使者出使西域探個虛實。沒想到,情況卻出人意料的糟糕。先是西域諸國不聽漢朝的話了,車師國有一支兩千來人的部隊背叛新王朝,逃往匈奴,匈奴竟敢照單全收了。接著,駐紮在西域的漢朝的四個高級將領,殺死校尉,率兩千人逃入匈奴,匈奴也全收了。

一切跟漢朝作對的人,都成了匈奴的朋友。看來,不給匈奴點顏色看看,他們還不知道新政府的厲害。公元9年,十二月。王莽下詔,準備征伐匈奴。

兩百年前,劉邦開國時,組兵三十萬,向匈奴境內壓進,準備一舉拿下冒頓單於,可惜失敗了。兩百年後,王莽開新王朝,也想來個大場面,跟匈奴徹底幹一架。權術家王莽,能不重蹈當年劉邦的覆轍嗎?

一個字,懸。

前面說過了,王莽的社會改革,似乎很富有現代精神。然而,僅從軍事角度來看,王莽出兵匈奴,更富有現代政治家色彩。

我們都知道,人類進入現代文明史以來,各國所謂的政治家們都有一個表演技倆。那就是,一旦國內矛盾沖突升級,達到白熱化時,總是想方設法制造新矛盾,緩解舊矛盾。

而他們制造的這個新矛盾,往往是內部與外部的矛盾。與外部的對峙轉移了國內公眾的注意力,從而將危機轉嫁出去。這樣,內部矛盾的能量就會無形中被消解,凝聚成一致對外的力量。

我認為,兩千年前,王莽不惜一切代價要跟匈奴翻臉,其實就是企圖轉嫁新政帶來的一系列國內矛盾沖突。之前,王莽消滅了翟義和趙朋等二十萬的起義軍,一下子給自己長了當皇帝的信心。現在,國內經濟局面亂七八糟,如果能夠把匈奴啃下,那麽他就有繼續做皇帝的信心。

所以,王莽必須要打匈奴,而且一定要打得響亮。於是,為了這場數十年未遇的戰爭,王莽連老本都拿出來了。

王莽的征伐行動,部署如下:派將軍孫建率領十二位將領,全國總動員,組成諸多兵團,分六路挺進。五威兵團和虎賁兵團出五原郡(內蒙古包頭市);厭難兵團和震狄兵團出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縣);振武兵團和平狄兵團出代郡(河北省蔚縣);相威兵團和鎮遠兵團出西河郡(內蒙古格爾旗西南);誅貉兵團和討穢兵團出漁陽郡(北京市密雲縣);奮武兵團和定胡兵團出張掖郡(甘肅省張掖市)。

以上兵團,總共三十萬人。

戰爭,歸根到底就是拼經濟。經濟好壞,全都體現在後勤上。這個道理,王莽當然懂的。所以,他又特別注意後勤保障工作,軍隊、皮襖、武器、糧食、馬草等物資,都從長江及淮河源源不斷地向北方輸送。

王莽總的作戰方案是:先到預定地點的部隊暫時駐紮,等侯後進部隊。等所有部隊都集合完畢,方可開戰。

作戰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殺匈奴單於。如果單於逃跑,可以追趕到丁令部落(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這是其一;勝利後,計劃將匈奴切割成塊,分為十五個小國,扶持新的傀儡單於,這是其二。

如此壯觀的場面,看上去似乎很美。事實上,卻一點都不實用。

公元11年,王莽的北伐軍經過一年的調度,竟然還沒有完成集結。真是辛苦漢朝將士們了,先到的沒事幹,整天啃風沙;後面的還在拼著老命往前趕路。前面的可能要問,這戰爭怎麽還不開鍋呀?為什麽不早打早回家呀?

事實上,王莽的將領們也不想等了。這樣再等下去,不要說黃花菜涼了,估計花兒都不知道謝幾回了,戰爭還沒開打呢!而且,凡是當兵的,都知道一個基本的戰爭原理,湯要趁熱喝,鐵要趁熱打。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到士氣都萎了,還打個屁呀!

道理很合理,但是領導很頑固。王莽很明確地告訴他的將軍們,先到前線的,無論到多少人,都不能輕舉妄動,務必等全軍集合完畢,才可開戰。

看看,這是什麽態度?王莽以為戰爭是拔河呀?人多就能贏呀?將軍們都無語了,只好都閉嘴了。

事實上,王莽還沒有頑固到要變成石頭的那種。在開戰之前,他已經按計劃做了一些熱身運動了。這個計劃就是,派一個中郎將和一個副校尉,率領一萬人,攜帶重金進駐雲中郡,負責引誘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