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變局(第5/9頁)

真是風水輪流轉,帝王輪流做,王太後和王莽不約而同想到的人,就是劉興的兒子劉箕子。

劉箕子,一看這名字就很不吉祥。仔細觀察一下,自漢朝立國以來,能夠為皇帝的,都是單名。劉病已是個例外,後來想想特別扭,只好改名為劉詢。當然,劉箕子這名字,讀起來也不順口,後來盡管改了名字,卻仍然逃不出被毒殺的劫難。

公元前1年,九月一日。這個日子,恰好是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開學的日子。王太後和王莽挑了這麽一個日子,立中山王劉箕子為皇帝,然後下詔,由太皇太後王政君老太婆臨朝聽政,政府具體事務由王莽負責。

政府工作,本來是由丞相負責的,王太後將它交給了王莽,那丞相幹啥呢?丞相當然有事幹,但不是自己說了算,想做事還得等王莽下任務。

此時的丞相,還是孔光。準確地說,我們不應該稱孔光為丞相了,應改口叫他大司徒。在漢朝第十四位皇帝劉箕子登基之前,漢朝政府將兩個核心機構換了新名字。

也就是,丞相改為大司徒,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大司馬保留。大司徒管政府事務,禦史大夫管監察,大司馬管軍事。三大機構,三權分立,互不隸屬。表面如此,其實還是誰強誰說了算,所以,這三大機構的真正首腦,還是王莽。

政府機構改名後,大司徒是孔光,大司空是彭宣。彭宣看不慣王莽專權霸道,交了請辭書,說不玩了。然後就退隱江湖,過他的逍遙日子去了。孔光看彭宣走人,想想自己賴在這位上也不是好事。於是乎,他也交了請辭書,說不想幹了,批準我辭職吧!

剛剛走了一個,又一個想走人,什麽意思嘛!王莽一看孔光的辭職書,心裏老大不高興,堅決不同意孔光辭職。不過,王莽又想了想,孔光不想幹了,也不能把他扣死在大司徒位置上。於是就想,可以讓孔光退居二線,幹點別的工作。

什麽工作王莽都想好了,遷孔光為太傅,專門負責皇帝劉箕子的輔導教育工作。孔光一看,不好推辭了,只好將就留下。

其實王莽並不知道,此時孔光老師心裏苦得很。他知道,漢朝之大,卻沒人能玩得過王莽。他留下,還要繼續被王莽玩。這種欲求自由而不得之心,與鳥欲飛出鐵籠而不得一樣的痛苦。

那怎麽辦?在這個的亂臣賊子橫行的亂世,做不得剛直之士,就做一個裝聾作啞的人吧!不想演戲,又不能離席而去,那看看別人演戲也不錯。孔光只能這樣無聊地安慰自己了。

事實上,王莽逼孔光留下,就是讓他看自己演戲,必要時還可以請他出來當個評委打個好分。公元1年,正是西方基督耶穌降臨的日子。然而在遙遠的東方漢朝,王莽集結一幫人,正準備粉墨登場唱大戲。

這年春天,正月。王莽叫人秘密去遙遠的益州郡(雲南省晉寧縣東晉城鎮),搞回了一只白野雞和兩只黑野雞。然後向王太後報告,說這些是遙遠的越裳部落進貢的吉祥物。王太後就下詔,既然是好東西,那就用白野雞祭祀太廟吧!

白野雞好,不如王莽廣告做得好。接著,政府眾多官員紛紛上奏歌頌王莽。說王莽得到的白野雞,猶如以前周公得白野雞一樣,都是吉祥物,倆人都是國家功勛。

這下子,我們終於知道了吧!為什麽王莽派人搞來的不是別的雞,偏偏是與周公相同的白野雞。原來他是查了典故的,他此舉擺明就是想與周公比肩。周公是啥人物?輔佐周成王的國家重臣。沒有周公,就沒有周成王的周朝;同樣,如果沒有王莽,就沒有漢朝的未來。

這時,王莽的搖尾分子接著說道:“王莽功勛蓋世,不應該只封侯爵,應該封公爵。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大司馬的身份。”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基本是公、侯、伯、子、男五個档次。後來又有所變化,不過漢朝封爵制度只有兩級,一是封王,二是封侯。遵照古儀提出封公爵的,王莽還是第一個。

既然有人提出要給王莽加封,那就議吧!王太後把這個事交給宮廷秘書,說要討論。這時,王莽早就準備好了,馬上上書給王太後說:“漢朝之所以有今天,不是我王莽一個人的功勞。孔光同志等人都功不可沒。要封,就封他們吧!我就算了。”

這招只要是古人都會用。兩百年前,劉邦立國前就用過這招了。王太後知道王莽裝,就說:“長眼睛的都知道你功勛大,你不受封,那怎麽行?”

但是,王莽拒絕了。於是,王太後再下詔,說一定要封,王莽再次拒絕。

按常理,這種政治秀只要推辭三次就夠了。然後就可以說,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之類的話。當年劉邦就是這麽幹的。可王太後沒想到,王莽再三推辭了,還要再四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