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可怕的匈奴狼(第2/7頁)

如果婁敬還活著,他就會馬上發現,這真是天大的屁話!因為事實的情況是,老上單於不但要打漢朝外祖父,甚至打你還沒得商量。

匈奴新單於上任,漢朝又得一番忙活了。盡管從條約上說,漢朝和匈奴是兄弟關系,從輩分上說,漢朝是匈奴的外家。但是漢朝打心裏就明白,條約不能當飯吃,外家不能當蜜喝。該拉攏的,還得要拉攏。就像和親這事,必須繼續奉行到底。

所以,老上單於一上任,劉恒就忙著選翁主。所謂翁主,就是宗室親王的女兒。劉恒當然還是舍不得自家的女兒。但是,讓劉恒萬萬想不到的是,選翁主竟然選出了一個留名史冊的大漢奸。

此人,正是宦者燕人中行說。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必須有一個人陪同翁主前往匈奴,中行說不知祖上犯了什麽事,偏偏被漢朝有關部門領導看中,要他陪嫁去匈奴。

在中行說看來,如果陪送翁主走一趟就回來,那是好商量的,憑什麽叫他陪著出去啃一輩子的風沙?於是,中行說表示強烈不滿,他對上頭說道:我不想去,可不可以派別人去!

上頭的回答是:不行!你不想去也得去!

這下子,中行說也火大了。只見他放話出來喊道:好!漢朝讓我一輩子不爽,我也要讓你們不安逸。

果然,中行說一來到匈奴,馬上就向老上單於投降了。而中行說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幫助匈奴去中國化。

比如穿的,那時匈奴人都喜愛穿漢朝的綢緞。然而,中行說卻對匈奴人說:不要趕漢朝這潮流了,這玩意兒一不耐用,二則需從漢朝進口,授權柄於人手,國之大忌。所以應該穿匈奴傳統的氈毯皮袍。

比如吃的,匈奴人喜歡吃漢朝食品,中行說卻說,漢朝那些玩意兒沒什麽好吃的,應該通通拋棄,改喝匈奴傳統的奶酪。

比如婚俗,漢朝人認為匈奴父子同睡一個氈房,父死,兒子娶後母;兄弟死了,活著的兄弟娶死者的妻子;等等,這些都是不文明的,為什麽不去掉這些陋習呢?

中行說卻反過來教訓漢朝人:你們見識太少了吧。匈奴人之所以這麽做,是為了表達手足親情,懂不?

中行說如此大張旗鼓地開展去中國化運動和保持匈奴人習俗,無非是為了不讓匈奴依賴漢朝。不消多說,他做的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借刀殺人,以解心頭大恨!

由此看,匈奴跟漢朝再次翻臉的日子,將不再遙遠了!

二 禦敵之道

讓漢朝人憂心忡忡的匈奴狼災,終於降臨這片黃色的土地。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六月,匈奴沿著漢朝邊境,不斷攻擊搶劫。

漢朝人並不知道,這僅僅是老上單於的試搶演習。然而,對於此次匈奴頻頻騷擾,有人已看出匈奴將有大動作的跡象。這個人,就是太子劉啟的智囊:晁錯。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正苛刻。早年跟隨某大師學申不害和商鞅刑法,通曉文學典籍,因此被提為太常掌故。後來,劉恒發現滿朝無人治《尚書》,又聽說齊國有一個叫伏生的是舊秦時代的博士,平生靠治《尚書》出名吃飯。可是伏生目前九十有余,差不多成精了,要想征召,實在是為難老人家了。

於是,劉恒決定讓太常派人去跟班學習。太常領導一眼就瞧上了晁錯,但派他去齊國留學。晁錯從齊國留學回長安,果然是個鍍過金的人,滿嘴跑的都是《尚書》。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晁錯因此被劉恒提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後又遷為博士。

博士晁錯除了博采各家之長外,還有一個特長,那就是策論。我們知道,策論是賈誼的絕手活兒。如果說賈誼說他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然而,賈誼死後,晁錯如果說他第二,一樣沒人敢說第一。套用狂人大師李敖的話:賈誼死後,漢朝策論第一名是晁錯,第二名是晁錯,第三名還是晁錯。

我們找不到賈誼和晁錯的交往片段,然而縱觀晁錯的一生,他的諸多思想仍然擺不脫賈誼的影子。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都主張重農主義及弱諸侯主義。兩人不同的是,面對北方來勢洶洶的匈奴,晁錯沒有像賈誼那樣跳起來喊打,而是提出了一個讓人耳目一驚的建議。

晁錯是這樣認為的:匈奴就像粘附在漢朝背上那些吸血的虱子,不能打,也不能趕。只有唯一的辦法,設立防火墻,防患於未然!

關於怎麽防這個問題,要講起肯定又是滔滔不絕,沒完沒了。不過,總的來說,晁錯防火墻方案大約有兩條:

第一,以夷制夷。匈奴人最厲害的是騎兵,然而就算是把漢朝所有騎兵加起來,還不如匈奴一個郡的兵力強。以弱擊強,未戰就可見輸贏。所以,要想對付匈奴的騎兵,唯有一個辦法就是引進外援,建立匈奴籍兵團。險阻地區,由外籍兵團出擊;平原地區,由漢朝戰車兵團和弓箭進攻。兩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構成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