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安的年代(第4/10頁)

什麽樹立好榜樣!傻瓜都能看出,劉恒這是強迫周勃提前退休啊。

有必要交待一下,把列侯踢回封地,這是名滿天下的政論高手賈誼提出的建議。只要是腦袋健全的人都知道,賈誼此舉不過是想架空列侯權力,鞏固劉恒的根基。損人利己的事情,劉恒當然不能放過。問題是,此建議一出,根本無人響應。於是,劉恒只好拿第一功臣周勃開刀,讓他帶頭自動離開長安。

真是一年河東,一年河西。人生如棋,就像過河的卒子,當你處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每個人都對你充滿著期待和景仰。想當初,誅殺呂氏,周勃居功其首,金鑾殿上,感激涕零之情,總溢於言表;可如今,江山搞定,屁股坐穩,只能一腳踹開!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狡兔死,走狗烹的翻版?

周勃真的害怕了。

當初劉邦誅殺韓信、彭越及英布的幾幕依然歷歷在目。有前車之鑒,他就不能保證劉恒沒有對他痛下殺心。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是對君主居功自傲的人,都是一個大忌。軍事思想豐富兼四肢發達的周勃,虧就虧在不好好讀書。如果他有陳平或者是陸賈一半的求學之力,那麽他就有可能讀到《老子》的一段經典政治勸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可惜啊可惜,周勃活了大半輩子,缺的就是陳平和陸賈那般入得其中,超脫其外的魄力!據《史記》描述,當周勃扶劉恒當上皇帝後,周勃每次罷朝後,總是意氣飛揚地離開,連劉恒對他都不得不畢恭畢敬,目送離殿。

其實從那一刻起,周勃就為自己挖了一個跌倒的大坑!

周勃有所不知,當他在面前表現出一副趾高氣揚之態時,有人已經將這一切理解為不祥之兆!發現此兆的人有兩個人,一個留名,一個無名。留名的郎中袁盎,無名之輩則是周勃屬下一門客。

袁盎,楚人也。他父親早年曾與強盜為伍,可謂是匪徒後代。劉邦還曾經流氓過呢,強盜算什麽東西。所以說,袁盎父親這個人格劣點,並沒有給他留下後遺症,更不妨礙他的仕途。他的工作經歷基本如下:先是在呂祿門下當舍人;後呂祿倒台,又托哥哥袁噲的福跳槽到劉恒門下當郎中。郎中,就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經常跟隨出入的那種。

袁盎的崛起,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周勃造就的。袁盎逮到周勃這個致命的政治毛病後,立即就對劉恒進了一言。當然,要想在領導面前表現,肯定是精心準備的滔滔之言。袁盎的策論當然很長,不過意思大約如下:誅殺呂氏時,周勃身為太尉,他不過是做他應該做的分內之事,皇上您憑什麽對他那麽謙虛禮讓呢?

袁盎一語挑醒了積於心頭的郁結。袁盎所說沒錯啊,做好太尉是你周勃分內之事,當好皇帝也是我劉恒理當之事,憑什麽就我對你那麽好,你還那樣不知所讓呢?於是,劉恒恍然大悟,立即找回皇帝應有的自信,從此換了一副鐵面接見周勃。

然而,當周勃了解劉恒對他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竟然是因為袁盎一張嘴後,不禁大發雷霆。教周勃怎麽不暴跳呢,袁盎之前就是呂祿的舍人,周勃完全可以把他拉到黑名單,一鍋端了去。可偏偏是周勃和袁噲的關系很鐵,不但放過袁盎一馬,反而讓他竄升到劉恒皇帝身邊。

讓你到劉皇帝那裏,是讓你多滅火,少煽風;好啊,現在倒反過來了,好話不說,壞語凈出。這擺明就是過河拆橋嘛。

於是,周勃公開罵袁盎:好你個袁盎,幫了你不說,竟然還好意思在皇帝面前損我!

言語之中,可見周勃威脅之辭。但是,常人都能想到,如果袁盎會做人的話,應該跑來向周勃賠禮道歉。可是周勃左等右等,就是沒看到袁盎登門謝罪,連個影兒都沒有。

其實,袁盎對周勃采取三不政策,即不登門,不道歉,不招呼,完全是出自正當理由。不要說袁盎,就是周勃的門客也認為驕君真不是長久之計。

有一天,有個見識卓越的門客也對周勃敲起了一個警鐘:你做你應該做的事,已經夠了;你得到應該擁有的,已經多了;如果你再不懂退讓,那就麻煩了!

這就叫反求諸己。周勃這才明白過來,袁盎的話沒有錯,只是錯了方式,沒有把這番話說給他聽。周勃只好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以右丞相讓給陳平。後來,陳平薨,他才接右丞相的班。可是好景不長,才復職右丞相一年,劉恒就說出了以上那句讓周勃傷心的話,讓他舍小家為公家退休當模範!

現在,周勃回到封侯之地已經一年多了。可是這一年來,發現周圍之事甚是個懸:他封侯所在地的郡守和縣尉經常光顧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