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英布:江湖最後一個大佬(第2/9頁)

但是,這種事根本就用不著討論,大家的一致意見是:既然他敢反,就打他個狗日的!

諸將一番話,讓劉邦心裏苦笑不已。他這些武將啊,就知道敢打敢殺,就不知道掂量掂量自己的老底。第一,自從他討伐陳豨歸來,就一直大病未痊愈,只差沒斷過氣了。他今天能坐在這裏開會,都是因為樊噲把他從後宮裏硬拉出來的。第二,英布不是一個輕易欺負的家夥。他之所以能造反,肯定是有兩把刷子的。只要回顧一下楚漢戰爭都知道,天下除了項羽、韓信,接著就是英布善戰無敵了。請問漢朝上下,除了我劉邦外,誰還能搞得定英布?

劉邦所想沒錯。在英布自己看來,他之所以果斷造反,就是抓住劉邦以上兩塊軟骨。所以英布在造反時就牛逼烘烘地鼓動他的將士們道:劉邦老了,而且大病,他必不能親征。在他的將領當中,我唯畏韓信和彭越,可是他們倆也死了。所以說,我造反無畏也!

英布真不是白混的。這下子,劉邦真的犯難了。諸將殺敵有余,謀事不足。不能說打就打,必須找一個穩妥的方案方可出兵。可是,方案不是一場會議就能定奪的。

於是,劉邦只得散會,讓諸將回家再想想辦法。謝天謝地,馬上就有人想出一個妙策。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人不是漢朝軍事大腕張良,也不是陳平。而是一個不上鏡的人物,故楚令尹薛公是也!

楚令尹,也就是楚國宰相。這麽一個不錯的官,竟然連名字都留傳不詳,我們只好叫他薛公或者薛先生了。首先是夏侯嬰發現這個人才,然後向劉邦推薦。於是,薛公和劉邦擺起龍門陣,提出三個假設:上計、中計、下計。英布如果使用上計,劉邦天下丟大半;如果使用中計,生死勝敗未定論;如果使用下計,劉邦可安枕而臥。

此三計,分別如下:

所謂上計,向東取吳,向西取楚,吞並齊國,並取魯國。號召燕趙兩國固守其地,這漢朝大半天下非劉氏所有;

所謂中計,向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占據敖倉糧倉,塞住成臯出口,勝敗之數不可知也;

所謂下計,東向吳,西取下蔡(安徽省鳳台縣),把重要物資運往大後方越國,並與長沙王吳芮結盟。如果真是這樣,劉邦就可悶頭睡大覺了。

薛公一言,讓劉邦聽得又驚又怕。劉邦急忙召問薛公:您認為英布會使用哪計?

薛公搖著羽扇說道:陛下不用擔心,他肯定會使用下計!

劉邦滿臉疑惑,莫名地看著對方。

薛公再笑,答劉邦道:道理很簡單嘛,縱觀英布一生,無非一句話,只管自己高爵加身,不管別人洪水滔天;只管身前享受,不管死後下地獄。所以說,這種囚徒出身的投機主義者,哪有長遠目光看到上計和中計呢?

高!實在高!劉邦一聽,心情大悅,如釋重負。

孔明未出山溝溝,已知天下三分。薛公未見開戰,已見勝負。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英布,這次不是閻羅向你召喚,是你主動向地獄招手了。

既然英布死局已定,皇帝就不必親征英布。

那麽派誰當主帥呢?

劉邦立即想到了一個人:太子劉盈。

二 太子親征無用論

劉盈今年已經十六歲了。盡管他離加冠還有四年,但必須先讓他出去見見世面。不然做室中之花,屋下之草,庭中之樹,永遠都不會有大出息。

想讓劉盈掛帥,劉邦必須把呂雉哄住。於是,劉邦就去跟呂雉商量道:太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身體和鬥志似乎不怎麽樂觀,我想送他上戰場鍛煉一下。希望他能快速成長,你說中不?

呂雉的回答是:不中!

呂雉說不,並非出自她的主意,而是商山四皓。

當時,商山四皓聞聽劉邦要派太子親征,立即商議,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太子絕不能離開長安。理由是:

第一,太子出征,無非是為立功。然而立功歸來,除了皇帝之外,再也沒有比太子更高的職位,所以立功無用。

第二,如果戰敗歸來,必受劉邦非議,借無能之名廢掉太子之位,更立劉如意。從現實的情況考慮,戰敗可能性極大,因為劉盈年幼孱弱,馭諸將就如羊將狼,豈有不敗之理?

商山四皓這番太子親征無用論,高瞻遠矚,道出劉邦靈魂最深處的秘密。呂雉一聽,不由傻掉:這下怎麽辦,請問四位神仙爺爺,有辦法讓太子躲過此劫嗎?

商山四皓的回答是:辦法當然有,不然商山四皓的名聲豈不是白混了。於是,他們給呂雉支了一招,此招正是呂雉乃至女人最善長的,那就是哭訴。

當然,商山四皓已經為呂雉準備好了哭訴詞,其內容如下:

皇上,英布是天下猛將,善長用兵,你派太子去征伐他,這跟讓羊打狼有什麽區別。到時,英布不但不怕太子,還更可能欺負太子孱弱無能。皇上您盡管身體有病,但還是可以躺在戰車上指揮作戰的,如此這般,諸將也會聽話,聽話了打起來就順。所以,為了大漢天下,為了妻子兒女,只好再委屈您親自再走一趟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