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終於,當上皇帝了(第4/9頁)

婁敬又說道:我身上穿什麽就是什麽了,不用麻煩你了。

果然是瘋了。淋浴更衣,是對皇帝表示最基本的尊重,連這基本禮儀都不懂?好吧,既然你想自找苦吃,我就成全你。於是,這個叫虞將軍的將領試著報告劉邦。

真是神了,劉邦竟然願意召見婁敬。

其實,婁敬之所以膽敢拜見劉邦,是他身上長著一樣厲害的防身武器,那就是嘴裏的舌頭。

以舌頭席卷天下的人,我們稱之為辯士。我們知道,自蘇秦成名以來,縱橫家幾乎都是貧賤出身,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藝高膽大。在這個世界上,膽大的人太多了,但是想混得有出息,更需要藝高。只有藝高膽大,方可呼風喚雨,縱橫天下。

正所謂,禍從口出。膽小就不要幹縱橫家,是縱橫家就要把脖子洗幹凈,等著隨時被人家砍。婁敬沒有洗脖子,他這也不是意淫自己,而是有足夠的自信肯定劉邦能接受他的意見。

婁敬一見到劉邦,就問道:請問皇上定都洛陽,是想跟周朝比誰立國最久?

劉邦毫不猶豫地回答:你說得沒錯。

洛陽是東周之國都,但東周時不叫洛陽,而叫洛邑。而婁敬為什麽就判斷劉邦要學周朝,而不是商朝或者夏朝呢?其實這個秘密我們在劉邦斬蛇起義時,就很明白地說過。劉邦不是自稱為赤帝之子嗎?誰是赤帝,按陰陽學家五德論來說,周朝得火德,顏色尚赤,火生土,劉邦得土德。火德就是土德的老爹,劉邦學老爹,學誰去?

我們又知道,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整個東周時代,國家是極其動蕩的。回憶周朝,最繁盛的就在西周,國都為鎬京,即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西。現在,婁敬正是準備動員劉邦遷都鎬京附近,那個地方的名字就叫長安。長安,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北。

請注意,縱橫家及辯士盡管有幾分信仰陰陽學,但是他們主要還是靠分析天下時勢吃飯的,所以婁敬不用陰陽學這等歪門邪道的學問去說服劉邦,而是從天下地理要沖分析利害。不過,婁敬這個遷都可行性報告分析,讀來有點冗長,為了便於閱讀理解,我只能把他的要點概括出來:

第一:洛陽城曾經是天下地理的要沖之地,然而隨著洛陽四周的封國土地及力量擴大,缺乏緩沖地帶的洛陽城逐漸失去俯瞰天下的地理優勢。

第二:關中之地,左有高山為屏障,右有黃河作為天塹,四境全是要塞,沃野千裏。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國故地,就仿佛蹲在天下的背後,占盡天下地利之便宜,死死地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此王者之地,舍它其誰?

婁敬這番話,劉邦不但佩服得連連贊善,甚至認為婁敬說得非常上道。於是,劉邦立即召開了一個擴大會議,討論遷都關中之事。

然而,漢朝上下,幾乎沒有一個人同意遷都。他們的理由只有一個:周王朝定都鎬京,歷時數百年不倒是真,但是秦王朝不也定都關中嗎,為什麽他們經歷兩代就被天下打倒了?洛陽東有成臯糧倉,西有崤山為屏障,北靠黃河天塹,南有伊水和洛水圍繞,如此一看,也不四面皆有自然護體,堅如鋼鐵,我們還怕個啥呀。

諸位說得似乎也很在理,這下輪到劉邦為難了。兩地都是一個好,到底遷還是不遷?

劉邦只好轉頭去請教張良,問大師意下如何。

恰恰是,張良的意見跟婁敬相同,他對劉邦說道:

諸將們說得也沒錯,洛陽城是有以上優點。可是,洛陽城這個地盤太小了,土地又不肥沃,農作物產量少。同時,洛陽城四面八方的敵人,可以同時對它發動攻擊,這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則不然,北西南三面都有群山包圍,形成天然屏障,只要控制好東面,就可控制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固若金湯。所以說,婁敬說得一點都沒有錯。

張良這番良言,真可讓劉邦大受啟發。婁敬乃天降之才,不用多說了,就按他的議案去辦。於是,劉邦當即下令遷都,而且立即出發。

劉邦夠猛,他就是要果斷出擊,不讓諸將唧唧歪歪,拖泥帶水。同時,劉邦之所以如此迅速行動,還因為他早看出了諸將的心理障礙。

因為,諸將皆是山東(崤山以東)之人,哪個不想留在靠近故鄉的地方,哪個又願意去那個山不熟、水不習的異鄉蹲一輩子?

這下子,諸將們想爭辯都沒機會了,因為劉邦已經主動出發了,沒人不敢不學著點。於是,劉邦成功遷都關中,定都長安。

於是,婁敬因上奏遷都有功,被封為郎中,同時,賜姓劉氏。從此,婁敬又多了一個名字——劉敬。他,繼酈食其之後,只憑著一根柔軟之舌和一個智慧的頭顱,又創造了一個貧寒之士飛天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