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兵臨城下(第3/4頁)

真是無巧不成書,負責向居民宣布配合政府捉拿張耳和陳馀的工作,恰恰就落在了張耳及陳馀的身上。秦朝這招真是整人整得夠猛的,幹嗎就只跟我們倆過不去呀?

讓犯人去做宣傳捉拿本人的工作,那只有一個下場:送死。所以像張耳和陳馀這樣處在這種危險境地,換成是別人,早就安全第一,溜之大吉了。

如果我們如此小看張耳和陳馀的膽量,那他們就不是傳說中的名士了。他們要逃,可天下哪塊地盤不是秦朝政府的,能逃得掉嗎?正所謂,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於是他們決定,不但要留下來繼續工作,還要陪秦政府玩賊喊捉賊的遊戲。

於是,張耳和陳馀就拿著官府懸賞布告挨家挨戶地宣傳,父老鄉親們,你們可聽好了,官府要捉拿兩個大梁逃犯,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馀。捉住陳馀賞五百金,捉住張耳賞一千金,加起來就是一千五百金,大家如果想得模範還想賺錢的話,就趕快團結一致,馬上行動起來,千萬別錯過好機會啊。

現代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經典說法是,有理不在聲高。因為聲音越高的人,往往都是心虛之徒,心裏越是虛,就越是想提高聲音壓住心虛。張耳和陳馀就是符合了此種心理特點,他們越是吆喝得猛,放出的煙霧越大,那就越能保護自己。

事實也是這樣,張耳和陳馀就是利用高分貝的心理戰騙過了所有人,他們忙活了一段時間,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務,人身安全還得到了徹底的保障。

牛人永遠都是牛人,如此牛人老天如果要屈他們一輩子,鬼都不相信。果然,話一說完機會真的來了,這個機遇就是陳勝吳廣起義。

張耳和陳馀:將相之路

陳勝造反後,率軍打回了老家陳縣。張耳和陳馀聽說陳勝軍經過陳縣,立即前往投奔。陳勝早就聽說過張耳和陳馀的大名,不過稍讓他意外的是,他們竟然就潛伏在老家的官府眼皮底下,果真是高人啊,不服都不行,陳勝如獲至寶地收了這對活寶貝。

但是好景不長,張耳和陳馀以陳勝稱王問題為開端,從而和陳勝鬧得不歡而散,於是走向了一條敵對之路。

情況是這樣的,陳勝不是喊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嗎,當時陳縣的豪傑及父老緊緊地抓住了這話,力爭遊說陳勝,強烈要求他稱王。稱王當然正合陳勝心意,於是陳勝便把張耳和陳馀召來,裝模作樣地問他們對陳縣人遊說他稱王這事有什麽看法。

陳勝這招就叫作戲。張耳和陳馀是名士,只要兩人公開表態支持,眾望所歸的借口自然就成了個人野心的粉飾品,那麽理所當然地,自立稱王就會成為在太陽底下,經得住陽光檢驗的大好事!

陳勝打的這個大算盤實在是太美妙了,但美妙的泡沫往往經不住一縷陽光的考驗,他首先就過不了張耳和陳馀這一關。張耳和陳馀一致認為,陳勝這招急功近利之術,只能滿足陳縣百姓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心理欲望。但是,如果真要走向自立稱王之路,那麽他付出的成本將是殘酷的失敗。

於是,張耳和陳馀擺出名士的遠識卓見,建議陳勝緩稱王,廣結友,待時而動。他們的理由如下:將軍您幹掉暴秦,當然是舉國同慶之事。但是,現在天下還很亂,勝敗還無法定下來,您就自稱為王,恐怕天下人都覺得您太自私了。不如您就慢一點稱王,引兵殺向鹹陽,徹底掀掉秦朝的鐵鍋。同時,尋找六國後代,立他們為王,這樣就多多為秦國樹敵,為敵人樹敵,其實就是替自己增加力量。人多肯定是好辦事的,只要敵寡我眾,那麽天下就可以控制在手裏,那時候您想稱什麽王都是不成問題的。

張耳和陳馀這番話,沒有愧對他們頭上那頂“名士”的帽子,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們的見解十分正確。歷史也充分地證明了,稱王這等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想喝好湯,你就得耐下心來慢慢熬。千年之後,朱元璋舉軍起義抗元時,當時各路起義軍紛紛稱王,朱元璋也對臣下問及和陳勝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該不該稱王。

謀士朱升送了朱元璋一句話: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深以為然,決定不趕稱王這股浪潮,果然躲過了元朝的打擊,並一直笑到最後,最終建立起了兩百多年的明朝大業。

可陳勝不是朱元璋,他不僅是一個心急的人,更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稱王是為了誰?還不是想給天下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樹立一個好榜樣,為他們悲慘的命運指明一條出路。我也曾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誰規定一定要六國之後當王才能除掉暴秦,別忘了這裏是我的地盤,我的地盤聽我的,誰勸都不頂用,稱王是鐵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