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死亡之旅(第3/6頁)

 

作為兩派的代表人物,徐市和盧生也是習慣互唱反調。既然嬴政提到了盧生,雖說明知盧生早已潛逃無蹤,但徐市依然沒有忘記對他惡言相加。

 

徐市忿然道,“盧生小人也,故作妖言以取寵於陛下,何足信哉。陛下依其言而行,結果如何?惡神猶在,善神未來,盧生欺陛下明也。以臣愚見,惡神猶是神,豈是避得了的?陛下貴為天子,豈畏惡神哉!為今之計,當討伐惡神,奮而誅之,致赤誠於上蒼。善神見陛下之誠,又喜惡神已死,自當許陛下以不死神藥也。”

 

任由徐市說得聲情並茂,嬴政仍然存疑,於是再來征求李斯意見,問道,“惡神每化為大魚,壞我求仙好事。吾欲沿海而行,見則射之,未知丞相意下如何?”

 

對於嬴政癡迷於求仙問藥,李斯向來是持保留態度的。然而,他雖然明知此事荒唐不經,卻也不忍直諫。自從嬴政斷了不死的念頭之後,驟然蒼老了下去,死亡的恐懼已經將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不死的希望,就仿佛是嬴政精神上的毒品,得讓他繼續吸下去才行。李斯於是開始了善意的謊言,圓術士的場,寬嬴政的心。

 

李斯道,“臣聞諸列子,海中神山的守護神,的確是海神禺強。海中神山,原本有五座,分別為蓬萊、方丈、瀛洲、岱輿、員嶠,諸仙人居於其上。五山無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天帝恐五山漂流至於西極,沉入海底,失諸仙之居所,於是遣海神禺強。海神禺強使十五巨龜,背負五山,五山這才峙而不動,居有定所。後來,有龍伯國之巨人,於海中釣去十五巨龜之六,岱輿、員嶠二山失去依托,流於北極,終沉於大海,從此仙山僅存三座。陛下欲登仙山求藥,而海神身負守護仙山之責,不解陛下用意,恐陛下有所不利於仙山,故而屢加阻擾,或也在情理之中。”

 

嬴政聽得入神。李斯再道,“莊子逍遙遊有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鯤,海神禺強之化身也。徐市等人所見大魚,當即為鯤,即海神所化也。由是觀之,術士所言,未必盡虛。”

 

嬴政大喜,道,“得丞相之言,吾意已決也。”

 

李斯退,蒙毅責備李斯道,“皇帝為術士所惑。為江山社稷計,丞相理當直言相諫,為何卻阿上所好,曲意奉承?孔子言事君之道,曰:勿欺也,而犯之。丞相所為,非事君之道也。”

 

蒙毅乃是蒙恬之弟,屬李斯的子侄輩,李斯可以說是看著他們兄弟兩人長大,對他們兄弟倆也是提攜有加。蒙毅視李斯,亦師亦友,因此,說話就不免直接了些。

 

聽到蒙毅懷疑自己的職業操守,李斯並不生氣,悠悠答道,“小子何所知!我問你,這次出巡,已有數月之久,你可曾見皇帝露過歡顏?然今日皇帝見我,雙目神采閃動,滿面雀躍之色,何故也?蓋見成仙有望,不能自己也。你我皆久侍皇帝,當知皇帝於神藥寄托甚深。若我直言相告,奪其希望,恐皇帝將心如死灰,不能復振也。試問,為人臣者,如此事君,可謂智乎?可謂忠乎?”

 

蒙毅不能反駁。李斯撫蒙毅之背,又道,“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後牽,則無不得也。皇帝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蒙毅嘆服,道,“丞相遠見,臣不能及也。”

 

再說嬴政,果然跟換了個人似的,久違的能量重又回歸,不顧旅途勞頓,立即下令打造賫捕巨魚的工具,又精選弓箭手,親自率領,沿海而行,尋覓大魚。

 

五十歲的嬴政,知天命而不服天命,手持連弩,目光炯炯。前呼後擁,千騎開道。寒風淩厲,須發凝霜,嬴政卻渾然不覺,相反,他正手心冒汗,渾身發熱,任內侍苦苦哀求,也不肯在車中稍息。從瑯邪出發,北至榮成山,不見巨魚影蹤。嬴政不肯甘心,繼續前行,抵達之罘,果然發現一條巨魚。嬴政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巨魚哀鳴翻騰,水浪滔天,良久,終於力盡斃命,方圓數裏的海水,盡呈血色。

 

【3、後事難料】

 

且說嬴政既射殺巨魚,心情大為舒暢,以為惡神已去,從此將善神來降,所謂的“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想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於是收拾行裝,回返鹹陽,臨行,又勉勵術士們道,“尋仙尚未成功,諸君仍需努力。”

 

算起來,嬴政這趟出巡,歷時近九月之久。人在旅途,各方面的條件終究不能和在鹹陽時相比,這一番奔波下來,不免勞累,加上又在海邊追射巨魚,經海風一吹,其寒沁入骨髓。因此,等到嬴政抵達平原津,終於病倒。其病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猛烈異常,難以抵抗。對此,醫官也是束手無策,嘆道,“疾不可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