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韓非之死(第4/16頁)

 

赤麗、宜安二城之所以能夠頑強堅守,只因心中存著指望,以為救兵很快就將來臨。等到聽聞李牧在肥累停下,並不來救,於是鬥志全喪,先後投降。桓齮攻克兩城,志得意滿,又見李牧不來相救,只是困守肥累,畏縮不前,成日縱情聲色,以為李牧心怯,不免起了輕敵之心,於是乘戰勝之威,揮師進發肥累,力求畢斯功於一役。正渡漳水之時,李牧伏兵四出,萬箭齊發,火光沖天,秦軍陣腳大亂,踐踏而死者不知其數。

 

秦軍敗亡,李牧一路追擊,趁勢收復赤麗、宜安兩城,不在話下。桓齮退回上黨,清點士卒,已是折殺過半。嬴政聞聽軍敗,大怒,廢桓齮為庶人。

 

李牧凱旋而歸,邯鄲傾城而出,郊外相迎。在忍受了秦國多年的欺淩之後,趙國上下已是士氣低落,鬥志渙散。正因為此,李牧的這一場勝利便顯得格外珍貴,格外及時。趙王遷親執李牧之手,道:“將軍真乃趙之白起也!”於是效仿當年秦昭王封賞白起,封李牧為武安君,食邑萬戶。

 

李牧將士所經之處,無不歡聲震天,激動的百姓們跪在道路兩旁,淚流滿面。為了這樣一場勝利,趙國等待了太長太長的時間!

 

在這種舉國狂歡中,只有李牧還保持著足夠的冷靜。他知道,秦國這次雖然敗了,但遠沒有傷筋動骨,秦軍的鐵騎,隨時可以卷土重來,再度侵淩趙國的疆土。可以預見,日後的秦趙之戰,只會更加慘烈。秦國有資本再輸下去,而趙國卻一戰也輸不起。趙國只要一戰輸了,很可能就意味著亡國!

 

李牧雖然憂心,但肥累大捷畢竟是一次難得的對秦國的勝利,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終於被打破。這不僅對趙國有著重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也給六國打了一針強心劑,大大鼓舞了六國的士氣。

 

肥累大捷不久,燕、齊、魏、楚、韓五國紛紛遣使者來趙慶賀。李牧力勸趙王遷,借此機會促成六國結盟合縱,共同對抗秦國。然而,姚賈正好人在邯鄲,聞訊前後奔走,對六國分而化之,使這場規劃中的合縱迅速流產。

 

隨著燕、齊、魏、楚、韓五國使者的離開,姚賈也回到鹹陽述職。姚賈出使四年,絕六國之謀,止六國之兵,成果顯著。嬴政大悅,封姚賈為上卿,食邑千戶。漂泊多年的姚賈,終於成了正式工,有了編制,更有了恒產。

 

姚賈為秦國立下顯赫功勛,其封賞雖然豐厚,卻也能夠讓人服氣。只有一個人,對此持有異議。

 

【5、姚賈歸來】

 

姚賈之重返鹹陽,乃是近期秦國政壇的一樁盛事,朝中百官無論熟與不熟,紛紛登門道賀。這其中,只有韓非沒去湊熱鬧,相反,他正準備彈劾姚賈來著。

 

算起來,韓非和姚賈稱得上是故交了。姚賈剛出道時,到韓國謀事,韓非對其才華頗為欣賞,因而著力結交。後來,姚賈入仕趙國,組織四國合縱,對抗秦國。這段同仇敵愾的日子,可謂是兩人交情的蜜月期。然而,隨著姚賈投奔秦國,與六國對立,兩人隨之決裂。韓非不能原諒姚賈的變節,更不能原諒姚賈破壞合縱,將他的祖國韓國送上絕路。

 

要阻止秦國並吞韓國和其余五國,合縱是唯一的選擇。

 

只要扳倒姚賈,秦國的外交將因此倒退十年,六國合縱也將重新變為可能。

 

於是,韓非往見嬴政,道,“臣聞大王封姚賈為上卿,竊以為過也。”

 

嬴政道,“姚賈因功得賞,何過之有?”

 

韓非道,“姚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魏,北使燕、齊,出問三年,四國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寶盡於內。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願王察之。”

 

韓非目前的身份,只是韓國使節而已,用今天的說法,他彈劾姚賈,其實是在幹涉秦國內政。好在嬴政並不忌諱這些,只是道,“說下去。”

 

韓非再道,“上卿者,國之顯爵也,理當為朝野之望,百官楷模。然姚賈乃大梁監門子,嘗盜於梁,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激勵群臣也。”

 

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很明顯,嬴政不是阿家翁。既然韓非指名道姓來彈劾姚賈,他也不能硬裝沒聽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必須弄個明白,做一結論。嬴政於是召見姚賈,問道:“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有諸?”

 

姚賈尚沉浸在加官晉爵的快樂之中,忽然遭到嬴政這麽劈頭一問,不由嚇出一身冷汗,心知定是有人在背後搗鬼。然而,姚賈不愧是姚賈,在一陣肉眼不可察覺的慌亂之後,很快便鎮靜下來,他挺直腰板,朗聲答道,“有之。”

 

嬴政見姚賈痛快應承,卻也頗出意外,冷冷說道,“子有何面目復見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