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黃勝關茶馬貿易所

童子營的生活遠比陳鼎想象的更惡劣,尤其是沿線巡查。

上文已經說了松藩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這座城市正好著落在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接壤地,地性環境多變復雜,真正的沿線巡查起來難度絕對比庫頁島、東北、熱帶雨林地區更大。

現在一支經歷了千辛萬苦的隊伍就在漸漸地靠近童子營在當地設立的一處檢查站——這是剛剛設置的一處關卡,就在黃勝關旁邊的岷江西源。岷江這條大河就發源於松藩啊,東西兩源全在松藩境內。

其東源章臘河,源頭松潘縣北部的岷山山系弓杠嶺南麓隆板溝,埡口海拔3690米。弓杠嶺因其嶺如弓之杠得名。其鬥雞台有白河(嘉陵江上遊最大的支流白龍江(墊江)支流白水江的上源發源。南麓隆板溝又為岷江發源地),是一個分水埡口,岷江上源隆板溝從埡口流出,自北向南,左納曲壤柯河、阿擁溝,右納紮依溝,《水經注》述:“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殆未濫觴矣。”

而西源發源於松潘縣岷山山系郎架嶺。上源稱霍隆溝,南轉東流,左納大塔瑪溝;轉東南過高台子,左納羊洞河,又轉南至兩河口,右納熱瑪宗溝;轉南偏東,右納大龍溝,再過黃勝關,左納牙夷溝,此段又稱黃勝關河。又過東北寨,右納老熊溝;東南至川主寺鎮章臘營,與東源匯合。以下即稱岷江。西源雖然也不好走,相對於東源就便於通行很多了,是松藩溝通清海玉樹地區很重要的一條通道。

這可不是愜意的山水之旅,一群人要去替換黃勝關童子軍駐地的人馬,隨行的有大批的馱馬,每一匹馬上都背著大大的木箱,隊伍穿梭在崇山峻嶺、河流湍急的群山峽谷之中。作為高原與盆地的接壤處,巨大的落差,峰險谷深,瞬間地勢直落幾千米,跟做雲霄飛車一樣。到處懸崖絕壁,深溝飛瀑。

陳鼎的老子曾經這樣說過西南的橫斷山脈,是“仰望山接天,俯視江成線”,而松藩還不到橫斷山脈,可現在陳鼎覺得這句話一樣能夠用到這裏。

還好就是千年馬幫通行已經在復雜的地理環境中開拓出了一條溝通清海的線路了,這位陳鼎他們的通行節省了大力氣。

從隋唐開始,藏地與中原開始有了緊密的聯系,清海這地方在明清時候更多是蒙古人的地盤,但很多藏人也在這裏棲息生活。

清海太大了,而這的人口卻太少了。

後者是科技、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共同推進下才形成的這一局面。這當中艱苦的生存條件也是必須要排在前列的因素之一。

由於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世代生息與此的羌族、藏民、蒙古族歷來以遊牧生活為主,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一則他們只有這些可吃,二則當地寒冷的氣候也必須吃這些高脂肪、高熱量的東西才能生存,但長期吃這些油膩的東西,人也受不了啊!糌粑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

看看中醫,看看漢人,在生活質量有保障的中上層階級,那早就主張葷素搭配,最常見的化解油膩方法就是吃蔬菜和面食麽,但是青稞這東西跟大米白面小米糜子有太多的不同了。高原上,氣候過於寒冷,青稞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高原植物之一。而普通的蔬菜根本就無法生長。就連後世高原上的解放軍想解決吃不上蔬菜的問題,都要去自己弄大棚種植,還不能直接在地裏種植瓜果,而是把土裝進盆裏,然後再把東東載進盆裏這才能成活……現在這個時代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啊,茶葉就成了藏地各族人生活所離不開的必需品了。這東西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本草綱目拾遺》裏面記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克,解油膩牛羊毒,苦澀,逐痰下氣,利腸通泄。”

所以發於唐宋,盛於明清的茶葉交易就成為了中原皇朝制衡藏地各族人的一大法寶了。

因為高寒的藏地不產茶啊,所以他們就只能‘進口’!

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馱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南北的高山深谷間不斷往來,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逐漸形成了一條延續上千年的“茶馬古道”。

陳漢鼎立之後,各類水果罐頭和脫水蔬菜、海產品也陸陸續續的輸入藏地,當地以肉類糌粑為主食,蔬菜水果十分匱乏,這就是缺乏人體生長和新陳代謝的諸多維生素,對於水果罐頭、脫水蔬菜和各類海產品的追捧就不需要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