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以中國為中心(第2/3頁)

楊思成也是在科舉無路之下,才跟著祖父學了十幾年,為的是在楊屾走了後能繼承養素園。當然,現在楊家的‘家風’已經改了,年輕一輩全都鉆在農學裏不出來。四書五經已經廢了,那麽被新朝十分重視的‘農學’與楊屾這幾十年裏積累下的無數資料,就成為了他們踏入官場最好的‘敲門磚’。

不過現在緊張的看著自家老爺子的楊思成可不是因為官場上的什麽事兒而讓楊屾煩心的。讓楊屾煩心的是這報紙上的消息,新朝竟然下了法令——禁止非金屬貨幣類金銀在市場上流通。也就是說從今天以後,那銀元寶金裸子之類的東西就不再是‘錢’了。

“祖父,這新朝說的也挺明白的。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楊思成看著手裏的報紙,念著:“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很別扭是不是的?但楊思成懂得,他手裏面有金圓券,也有銀行出示的支票,他懂這話的意思。

那金圓券不也是‘錢’嗎?

誰敢說金圓券就不是‘錢’了?全國的人能用吐沫星子淹死他。

“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於這句話楊思成保持沉默。但下面的話他絕對贊同:“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比如最初的貝殼。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而當社會經濟向著更高一層次發展的時候,貨幣可以不再是金銀貴金屬。而只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些話一般人還真不能理解,但楊思成理解。例子還是他手裏的金圓券。

這東西也是要成本的,它代表著銀行中的金銀,就像當初的銀票。

“思成啊,你說這新朝突然下了這個法令,陳家是不是要學朱洪武發紙鈔啊?”楊屾面色沉凝了半晌,終於開口了。然後楊思成人就愣了。

“啪。”楊思成傻子一樣木了好一會兒,猛一拍大腿。“對,對。陳家一定是想發紙鈔。”當初大明的官兒可被這紙鈔坑的不輕啊。

“你去給家裏寫一封信,告訴他們金銀都放著。要沉住氣。反正放上十年二十年,金子還是金子,銀子還是銀子。”

楊家祖孫都是學問人,讀過史書,知道當年的紙鈔有多麽的坑。

“不過當今的太子爺跟朱洪武不一樣。其他方面都不說,只說這經濟稅務上,要比朱洪武要放寬太多了。不是不懂行的人。新朝這紙鈔說不定真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

但說歸說,做歸做。楊屾雖然覺得陳家的紙鈔會比老朱家的紙鈔更靠譜,金圓券、支票,還有供銷社等等手段先後烘托,但他們也沒有拿著金銀去銀行換金銀幣的打算。現在不比原先了,是要收手續費的。

楊屾才不願意去吃這個虧呢。

隨著時間的流逝,發自南京的《中原日報》迅速擴展到全國府縣。以山陜為例,雖然這裏的報紙鋪展要比南京城晚上五天的時間,但終究是要到的。

新朝下了法令,金子銀子從今以後不算錢了,除非是金銀貨幣。在諸多如楊屾這樣的明眼人眼中,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微風,真正的厲害要等到……應該是明年登基大典之後吧,那就該亮出來了。可諸多沒這個眼光的人看來,這就是陳漢強逼著他們交手續費啊。

同樣的消息看在英法瑞典這些歐洲人眼中,就再清楚不過了。

畢竟在歐洲紙幣已經常規化的貨幣了。

對於歐洲人來說,只要中國人能保證紙幣幣值的穩定,他們就完全可以接受。

歐洲人從美洲得到‘無窮無盡’的金銀,然後又源源不斷地送到中國來,尤其是銀子。可是中國就像他們神話傳說中只吃不拉的貔犰,英國也好,法國也好,他們很難再將流入中國的銀子重新拿回來。

被中國人嚴厲禁止的阿片倒是一宗好買賣。可是中國的法則太嚴厲了,一旦被發現那就有死無生。要知道中國人可是有著全世界最大有規模的情報和警察系統的,為了更好地了解‘國安’兩字的意義,羅伯特、佩裏埃、皮埃爾他們還特意的查看了《明史》,雖然這些洋人並不知道他們手中的《明史》在中國有了一個新的成為——《舊明史》,陳漢組織人力已經開始重新編撰《新明史》。

羅伯特他們被裏面的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給嚇了一跳,如此嚴密的情報體系,如此犀利的布局。如果他們真的從印度運來阿片,要在運輸和銷售過程中不漏痕跡,真太困難了。而一旦事情被暴漏,他們所要承受的懲罰都能讓兩國的公司傷筋動骨。

如此情況下,所有的歐洲人都相信中國政府有足夠多的金子和銀子,來做政府紙幣發行的保證金。如此還有什麽可擔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