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山西試點(第2/3頁)

文章中用很系統的筆法描寫了植被的重要性,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危害性,開荒,濫墾濫伐、過度放牧……

這一天不知道多少南京城的中下級官員捧著報紙在議論紛紛,他們並不是在討論植被與水土流失是否真的存在關系,也不是在商量著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他們討論的話題是——上頭又要幹嘛呢?

就跟前世兔子國很多官員看《人民日報》,堅持每日看《省報》、《市報》,看新聞一樣,現在陳漢的很多官員也每日必看《中原日報》。

因為他們能從報紙的評論文章中看到種種潛在的政策,看到一些對自己的前進方向有指導作用的存在。復漢軍的一些政策、人事變動什麽的,在大局已定卻又沒有公開宣布的時候,總能在《中原日報》上反映出點蛛絲馬跡來。

就比如當初南京順天府尹的pk戰。

連續的兩日,報紙頭版上都出現了上海經濟發展前景大好的字眼,明眼人就知道這場爭奪戰最終是以嶽文海的勝利而告終了。而上頭之所以定嶽文海的原因,就是開埠。

可接著報紙上又陸陸續續的提點幾下上海的特殊區域位置,然後沒有多久,上海市的級別就被提升了半格。南京順天府尹大位的爭奪戰中落敗的蕭樓成了新上海的一把手。

“上頭這是啥意思啊?”水土流失,草木植被,太子爺也不是真神仙,一聲號令千裏沙海就變成豐美的草原農田了。

“難道朝廷要全天下的人保護植被,防範水土流失?”

各種各樣的猜測都有,包括朝廷要設立‘治沙官’的猜測都有很多人贊同。

然後《中原日報》又放出了一篇頭條,論點圍繞的是黃河為什麽這麽黃!

你還別說,這篇文章引起的轟動遠遠比上一篇水土流失的文章引起的轟動要大的多。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海晏河清’的說法,更有‘黃河清,聖人出。聖人出而天下治’的樸素理念,但這種理念何嘗又不是對於黃河的渾濁的最好襯托呢?

在這種很籠罩著一層神話色彩的話題上,《中原日報》突然的來了個大揭露,將黃河的渾濁歸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這一瞬間的震撼力還是很緊強烈的。

這種震撼力以及它的延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黃河泥沙渾濁的危害——河床底泥沙淤積,最終成為地上懸河,頻頻的洪澇災害就是最嚴重的後果。從洛陽以下,整個河南、安徽,在過去的明清三四百年時間裏泛濫了多少回?決口了多少回?造成了多少人的死亡,多少財產的損失?

整個中國都沒有人能將這個話題輕松的看待,尤其是黃河沿岸的百姓。而文章中對於黃土高原地表的描述——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也幾乎成為了黃土高原的代名詞。

“殿下口中的這種‘水土流失’現象在大不列顛王國也十分常見。像北威爾士,大多數古代的森林都早已絕跡,雖然在18世紀初期某些地區還是樹木密集。還有蘇格蘭,不到一百年以前那個地方的樹木還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整個英國都知道那裏的每一個人每天都在用‘最好的木材’燒火,但是現在那裏已經是比威爾士或者英格蘭都更加缺少樹木的一個地區。不管是城市周邊還是偏僻的鄉下,完全沒有森林,如果要圈地的話,就必須從英格蘭和荷蘭進口制作樹籬用的樹木。瑟武德森林是大不列顛最出名的森林,因圈地的關系,差不多已經被夷為公園和耕地了。貝克蘭和比爾亥,是屬於王室的兩片森林,據說裏面擁有成材的橡樹一萬株。但是據我所知,勝利號風帆戰艦的很多橡木都是來源於海外,而不是應該本土。”牛頓沒有說什麽水土流失,他只是簡述了一下英國國內的一些情況,當資本的力量湧動的時候,任何保全森林的嘗試都沒有作過。而森林都沒有了,水土流失還會少嗎?

從英國掀起的那場羊吃人運動,也可以用圈地運動來表示,可不就是資本力量的一種表現?一片片森林被鏟平,一顆顆大樹被推到,大片的空地成為了放養的牧場,沒有水土流失才怪呢。

只不過英國是一個島國,降雨量遠比中國的西北內陸要多的多。所以危害作用到現實中就顯的要小很多了。

而陳鳴一邊想要在山陜封山育林,另一邊卻真心舍不得黃土高原上的大煤田啊。

山西、陜西、內蒙,那裏的煤炭資源不要太豐富了。

然而煤炭大規模開采的後果是什麽,陳鳴很清楚那種危險的巨大作用力。他也真心明白,很多時候資本追求利潤的‘心’,是真的敢把朝廷的三令五申當個屁的。

牛頓說的這些話,未嘗就沒有蘊含著一種告誡,千萬不要小瞧資本的力量。雖然中國跟英國的國情完全不同,但陳鳴要是真的以為自己一句話就能讓萬萬千千的資本俯首聽命,他就有樂子好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