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腦袋上的洞

一個人的腦袋上可以有一個洞,晚上打開,白天塞上,裏面還可以噴出香氣,這太過於天方夜譚,不過這種事發生在唐朝,於是也就可以相信一下了。

僧伽大師,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龍朔初來遊北土,隸名於楚州龍興寺,後與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於其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並金像一軀,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唐景龍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師,入內道場,尊為國師,尋出居薦福寺。常獨處一室。而其頂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煙氣滿房,非常芬馥。及曉,香還入頂穴中,又以絮塞之。師常濯足,人取其水飲之,病疾皆愈。一日,中宗於內殿語師曰:“京畿無雨,已是數月,願師慈悲,解朕憂迫。”師乃將瓶水泛灑,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詔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師請以普照王字為名,蓋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後廟諱,乃改為普光王寺,仍禦筆親書其額以賜焉。至景龍四年三月二日,於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中宗即令於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俄而大風歘起,臭氣遍滿於長安。中宗問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恐是欲歸彼處,故現此變也。”中宗默然心許,其臭頓息。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即今塔是也。後中宗問萬回師曰:“僧伽大師何人耶?”萬回曰:“是觀音化身也。如法華經普門品雲:‘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見之而為說法。’此即是也。”先是師初至長安,萬回禮謁甚恭,師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師遷化後,不數月,萬回亦卒。師平生化現事跡甚多,具在本傳,此聊記其始終矣。(《紀聞》)

據記載,來自西域的僧伽禪師,在唐高宗龍朔年間東遊中原,初居江淮地區的楚州龍興寺。後在泗州臨淮縣信義坊求得一塊地皮,欲建寺院。在插地標時,掘得古時“香積寺”銘匾,以及金像一尊,上寫“普照王佛”四個字。僧伽禪師甚喜,於是開始修建寺院。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皇帝聽說僧伽禪師居於江淮,於是派人迎入長安,於宮中做道場,尊為“國師”。不在宮中時,僧伽禪師就居於薦福寺。他時常獨處一室,苦心修行。神奇的是,他的腦袋上有一個洞穴,平時用棉絮塞著,到了夜裏就去掉棉絮,於是就有奇異的香霧從頭上的洞穴中出來,滿房繚繞,芳香異常。等到天亮時,滿屋之香霧就會一點點回到腦袋裏,禪師再用棉絮將洞穴口塞住,一如常人。

禪師神奇如此。

僧伽禪師喜歡洗腳,人取其水飲之,病疾皆愈。可以設想,在薦福寺外排隊領洗腳水的人有多少。夜間在窗外偷窺禪師腦袋的更是不在少數。

這一天,唐中宗於內殿召見了禪師,說:“長安一帶,數月無雨,願禪師慈悲,解朕之心病,造福於黎民。”

禪師說:“陛下,這有何難!”說罷,來到庭院中,從懷中取出一只長頸瓶,將裏面的露水灑於當空,頃刻間陰雲四起,電閃雷鳴,長安暴雨如瀑。中宗皇帝甚喜,下詔禦賜僧伽禪師所建寺院為臨淮寺,並贈匾額。但禪師想以“普照王寺”為寺名,因為當初在地裏曾挖出該佛金像。中宗皇帝認為“照”是則天皇後的名諱,未批準,建議叫“普光王寺”,隨後又親書匾額。

景龍四年(710年)三月二日,僧伽禪師圓寂於薦福寺。中宗皇帝悲傷不已,下令於薦福寺內起塔,漆禪師肉身,供養塔內。但沒幾天,長安起大風,有難聞之氣味,皇帝問:“這是什麽征兆呢?”有近臣表示,僧伽禪師於臨淮建寺,大約是想回歸那裏吧。皇帝嘆息,於心中應許,難聞之氣頓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城郁烈的奇香。當年五月,在皇家衛隊的護送下,禪師圓寂坐身被送至臨淮普光王寺供養。再後來,有一天,中宗皇帝思念僧伽禪師,問身邊的另一位高僧萬回:“禪師是何等人物?”

萬回答:“觀音化身!”

當初,僧伽禪師初到長安,萬回去拜見,禪師曾拍著萬回的腦袋說:“你這小子,為什麽在這裏久留?可以走啦!”

在僧伽禪師圓寂幾個月後,萬回也圓寂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萬回,唐朝詩人寒山在《自聞詩》中曾提及:“自聞梁朝日,四依諸賢士。寶志萬回師,四仙傅大士。”後來,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也記載了高僧萬回的神奇之處:“僧萬回年二十余,貌癡不語。其兄戍遼陽,久絕音問,或傳其死,其家為作齋,萬回忽卷餅茹,大言曰:‘兄在,我將饋之。’出門如飛,馬馳不及。及暮而還,得其兄,緘封猶濕。計往返一日萬裏,因號焉。”也就是說,他可日行萬裏,故號“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