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六 老劉(第2/4頁)

更何況,原本就武品錄除名的玄刀堂,差點因為他和戴靜蘭的所謂叛國而萬劫不復!

哪怕他歸國之後,天子接見,又聽說兒子劉方圓得到了最好的教導,整個玄刀堂重回武品錄之後,因為新任掌門嚴詡和越千秋師徒的關系,頗有蒸蒸日上的態勢,可劉靜玄沒法放下,沒法釋然,更一天都不想在那看似富貴榮華,實則腐朽敗壞的金陵待下去!

他和戴靜蘭一起回到了北疆,回到了當年並肩為戰的地方,回到了當年戰死過無數袍澤的地方。仿佛只有在這跨越一步就是異國他鄉的北疆,他才能夠得到安寧。因為在異國他鄉生活過的那七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從小讀書的時候,劉靜玄最喜歡讀的就是孟子。因為《孟子》當中的某些驚人言論最對他的胃口。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哪怕北燕皇帝還不能說是將他視作手足的程度,可從前的南吳皇帝,不妨說確確實實是把他在內的眾多武臣當成了土芥。哪怕如今朝中在那位老相爺的竭力促成之下,一切都漸漸有了改觀,可疑忌種下,忠誠不再,他便再也不可能是當年那年輕氣盛,赤膽忠心的小將了。

在北疆呆的那幾年,劉靜玄盡量避免去關心金陵的消息,一心一意地放在自己的職守上,但卻再也不同於最初那般愛兵如子,而是除卻一支從孤兒當中挑出的親兵之外,對其余下屬將士全都保持著一定距離。而他對戴靜蘭說出來的理由,更是讓這位師弟反駁不得。

“朝中疑忌我等武將,不過就是因為將兵一體,一旦謀反便是大禍。既然如此,盡忠職守的同時,也把彼此關系擺正一點,疏遠一些,豈不是能少掉很多麻煩?”

果然,他穩紮穩打,防微杜漸的作風受到了贊許,嘉獎不斷,提升來得更快,當那次北燕使團平安回來之後,他終於調入霸州,成為這座北地重鎮的主將。他因此再次見到了那位為他洗冤,為眾多門派衷心愛戴的當朝宰相,也為那氣度心胸折服,可他卻還是不改初衷。

因為一兩個人,並不足以改變這個世道,並不足以改變那些根深蒂固的傳統和認識。

更何況,他既然已經承諾了北燕皇帝,就萬萬沒有因為一丁點變動而改旗易幟的道理。

蕭敬先的叛逃,劉靜玄並不在意,可北燕那場接踵而來的大亂,他卻沒辦法不在意。

他無論如何都無法相信,那位如同狼王一般孤高的北燕皇帝,會因為一場拙劣的陰謀而失去生命,直到他收到了從秘密渠道送來的一封信,知道人果然還活著,果然利用了這一場變故而另有謀劃,這才如釋重負。

可幾個月後,剛剛被冊封為太子的那個小胖子如期而至,但一同抵達的除卻他意料之內的越千秋和蕭敬先等人,竟然還有他的兒子劉方圓!眼見兒子和太子言笑無忌,毫無上下之分的樣子,曾經無數次聽說過那位太子傳聞的劉靜玄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他沒有想到,從來都覺得高高在上不會與常人親近的皇族,也會有這樣平易近人的一面。

然而,他終究沒有心慈手軟。又或者說,從他最初答應北燕皇帝開始,他便早已經把自己曾經當成最重要的那些東西都舍棄得一幹二凈。

在越千秋和蕭敬先消失在北燕境內之後,他在北燕偽帝六皇子的狂攻之下保全了霸州,最後漂亮地打贏了霸州保衛戰,隨即又借助追擊,把主力兵馬同時帶了出去。

他從來沒有指望能夠策反這一支並不是自己帶出來的兵馬,更沒有指望自己精心訓練出來的數百親兵能夠在兩國大戰之中起到什麽關鍵作用,可他萬萬沒想到,他之前只以為沖動莽撞不懂事的的兒子劉方圓,竟會突然當眾發難。

“太子殿下只帶著那麽一點老弱婦孺守在霸州城,將軍你卻帶著大批精銳一路奔襲到現在也不肯撤軍回去,難不成將軍你半輩子戎馬,就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萬一敵軍一部敗退誘我軍深入,另外一部則是隱伏在霸州城外某處,待我軍出擊便立刻直撲霸州呢?”

“我們已經離開霸州三天了,就算如今回程,還需要三天,這一來一去整整六天,將軍你就沒有想過這其中的風險嗎?當初驟然開城擊敵,確實是你把握戰機精準,但也是太子殿下力排眾議支持你,這才有那場大勝。你敢在這兒對眾將說,你如今孤軍深入,也是和太子殿下商量好的誘敵之計?”

劉靜玄已經不大記得當時自己的反應了。狂怒是自然的,羞惱卻也有一點,但隱隱之中還有驚異、贊許、驕傲……甚至還摻雜著他如今每每回想都很難說得清楚的情緒。可在當時,他幾乎是用最快的速度把那些情緒一一掩藏,隨即對兒子拔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