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謎團(第2/3頁)

所以,此前看到皇帝遞給她的那份秋狩司卷宗,寫到那少年乃是南朝次相收養,母親可能姓丁的消息時,只覺得整個人都在顫抖,一顆心更是狠狠揪了起來。

她正在躊躇,卻只聽皇帝突然詞鋒一轉。

“丁安這些年也是蹤影全無,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如果說人在南朝,也不是沒有可能。越千秋之前對朕說,因為樓英長編造的那一出金枝記,南朝皇帝也不知道派了多少人去查過他的身世,如果說是樂樂的謀劃,那別人查不出來,也是有可能的。但是……”

皇帝微微眯了眯眼睛,繼而一字一句地說:“她為什麽要把她和朕的兒子送去南邊?就算當初朕和她的兒子序齒之後太小,可嫡庶分明,朕還年富力強,怎麽就不能把江山給他?”

這是一個誰都繞不開的問題。康樂同樣默然無語,曾經在心裏浮現過的那幾個答案,她在跟著皇帝之後,漸漸就打消了。

因為這些年皇帝的一舉一動,她幾乎都能夠看在眼裏,哪怕她在外奔波查訪時,皇帝也會給予她最高的權限,如果願意,她甚至可以轄制所到之地的文武,查案卷就更不要說了。所以她怎麽都不信,皇帝是因為深忌皇後,於是方才導致那對母子至今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皇後雖一度在宮中訓練她們這些宮女,更暗中掌管秋狩司,握有禁軍半數兵權,深得將卒擁戴,偶爾也在政務上和皇帝吵得不可開交,但並不幹涉其余任何朝堂人事,可以說,這對夫妻一直都是共同前進的,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那時候還是外戚的蕭敬先,並沒有展現出後來被人叫做是蘭陵妖王那樣的才能。至於皇後其他伯叔兄弟之類的,一個個看似地位很高,但並沒有非常大的實權。

至於貴妃和太子,那根本就是被這對夫妻推到台前引人注目的擺設而已。

就在康樂只覺得心情無比糾結之際,她聽到了皇帝的聲音:“你去見一見小四兒。你告訴他,越千秋把他那點李代桃僵的計劃都對朕說了,然後,你告訴他你今晚去試探那少年的經過。你問問他,當年的事情,他想不想要一個交待,想要的話,就拿出昔日蘭陵妖王的勢頭來。今天朕在老參堂門前遇刺的事情,朕交給他了!”

當康樂終於站起身,應聲退下之後,皇帝煩惱地揉著太陽穴,突然無比想念那個他當年偶遇之後念念不忘,於是用盡手段強行娶回來的女人。

之所以說是強行,那是因為她根本就不打算嫁人,他第一次見她時,她女扮男裝打算去從軍,還振振有詞地對他背了一首木蘭辭。

而後他們有過誤會,有過緣分,有過相守相依,也有過咫尺天涯……想到她在他至今覺得匪夷所思的分娩之後,連同他的兒子一塊無影無蹤,他就只覺得心煩意亂。

憑她的本事,別說現在被廢的貴妃和太子那對母子,就是所有的嬪妃皇子加在一塊,甚至他這個皇帝親自出馬,也未必能夠真奈何得了她。既然如此,當年之事的真相又是什麽?如果越千秋並不是當年的那個孩子,又為什麽會流露出那麽多和她有關的線索?

真的僅僅是南朝的陰謀?

蕭敬先是看到了那種相似方才出此下策,還是只不過一時興起?又或者他這個從來不按常理出牌的小舅子根本就知道什麽?

這一夜的長纓宮中,盡管大多沒有察覺到不速之客,吳朝使團的大多數人卻沒有睡好。

也許越千秋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這一路行來,隨行官吏和護衛兵馬們對於這位民間傳言中殷羨不已的次相養孫,還是印象不錯的。沒有貴公子的架子,說話和氣,待人隨便,最重要的是,那種鮮活真誠的少年氣息,和籠絡人心這種梟雄必備的氣質截然不同。

雖說也不是沒有人懷疑越千秋竟然和北燕皇帝父子相稱,如今又要把使團中的人遣回去一部分,這是方便自己異日叛逃留在北燕,可越千秋在大朝會上公然拒絕了皇帝許嫁公主,甚至不惜以蘇武牧羊打比方,這消息已經在宮裏瘋傳了開來。

因此,這種小小的懷疑在剛剛發芽之後,長勢就不太好。

而一大清早,越千秋洗漱之後,把甄容和慶豐年小猴子都找來吃早飯,緊跟著就直截了當地說:“昨天我用北燕皇帝的名義在老參堂訂了一百支年份最足的人參,結果還沒談妥,就被一群叛賊給攪和了。”

小猴子登時驚嘆道:“一百支!這是拿人參當蘿蔔嗎?”

越千秋不理這個大驚小怪的家夥,自顧自地說:“雖說那兒做生意的宗旨是送貨上門,可想也知道皇宮不是隨隨便便讓人上門的地方,更何況逆黨叛賊才剛去那兒鬧過。所以,你們今天跟我一塊出門,先去找付錢的人,然後去把人參先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