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歡本事

東魏王朝的大丞相和北齊王朝的實際創始人,即所謂的神武皇帝有兩個名字,一個漢名,高歡;一個鮮卑名,賀六渾。他有兩個家,一個在懷朔,今天的內蒙固陽,那裏是出生地;另一個在渤海蓚,今天的河北景縣,那裏是他的祖籍。高歡身上流淌著漢人的血液,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鮮卑人。高歡的地位和經歷與曹操相仿。自己做丞相,兒子做皇帝。遺憾也相同,沒能擊敗最大的敵人宇文泰,致使天下三分。高歡的出身和性格與劉邦近似,出身草莽混混,性格豁達、儉樸、大志、好女人、有心計,懂得籠絡人心,而且相貌俊拔英武,明星氣十足。南北朝有追星的社會風氣,高歡擁有自己忠實的粉絲團。與現在的明星不同,他的粉絲是數以萬計的鮮卑武士。高歡曾在戰爭最危急的關頭,含淚一曲“敕勒歌”,合唱者數萬人,重新激蕩起潰敗之軍的高昂士氣。

六鎮鮮卑

高歡祖籍渤海蓚(今河北景縣)。曾祖高湖,在後燕為官,就是那個曾經力勸慕容垂不要讓太子慕容寶為主帥伐魏的高湖。祖父高謐和北魏重臣高允是同族兄弟,官至侍禦史。官雖然做得不大,大體是四品吧,但侍禦史一職由清品擔任,可見高家屬於河北一帶的士族。高謐犯了事,發配到懷朔鎮效力,一家子都遷來了。

懷朔鎮在哪裏呢?在今天的內蒙古固陽西南,懷朔是一個軍鎮。北魏建都平城之後,為防止北方柔然汗國的侵擾,保衛國都,帝國在平城以北設立六個軍事據點,稱為六鎮,由西而東依次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今內蒙古五原東北、固陽西南、武川西、四子王旗東南、興和西北)和懷荒(今河北張北境)。六鎮是統稱,還有其他的一些據點。

六鎮均處在陰山山脈的隘口,構成一條向北的軍事防線。六鎮之所以重要,因為它處於帝國戰略進攻或戰略防禦基地位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雖說這是漢人的詩,擱到這兒,非常形象。

六鎮的南方,即陰山之南,東起濡源、經大寧、過代郡、陰館、西至五原、棝陽,是北魏帝國初期重要的畜牧業和農業區。自道武帝拓跋珪開始,除了當地的拓跋聯盟部落之外,歷代帝王均將各族人民遷徙到這個地區屯田,後改為計口授田,發展生產。拓跋珪南下中原、拓跋燾平定北方所仰仗的主要糧食、財物多來自於漠南和塞上的畜牧業及屯田,兵源亦出於此處。

為與柔然作戰,帝國將北方軍事力量集中在六鎮,每鎮設置鎮都大將,鎮將由拓跋王公或鮮卑貴族之中出色的人才擔任,戍防的士兵大多是拓跋聯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強地主的高門子弟,六鎮俊傑雲集。

歷代皇帝對六鎮防務非常重視,頻繁巡視,帝國對柔然發動的戰事均從六鎮發起。六鎮士兵多次北征,次次深入漠北,劫掠柔然各族,俘獲或得到朝廷賞賜的財物頗豐,成為帝國富裕階層。六鎮將士積累軍功升遷迅速,魏國上下以守邊為榮,六鎮軍民被朝廷稱贊為“八國良家、國之肺腑”。

六鎮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顆閃亮的星辰。六鎮改寫北朝歷史,改寫中國歷史。可以說無六鎮則無北齊北周,無六鎮則無隋和大唐。既無高歡、宇文泰家族,亦無楊堅、李淵家族。誠然,高歡、宇文泰、楊堅和李淵的祖先均非六鎮原住民。然而他們的發家史要從六鎮講起,從中國歷史這段曾經絢爛輝煌而今神秘莫測的鮮卑文化講起。

打一個比方,我們可以清楚理解六鎮與中原地區的區別。如果我們把中原看成基督徒的世界,那麽六鎮就是穆斯林。現在的情況是,中原是漢人世界,六鎮是鮮卑人。

北魏前身是遊牧民族,鮮卑文化鑄就六鎮輝煌。隨著均田制地推行,農耕文明興起,農業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增長,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朝廷將注意力轉向富裕的中原地區,平城不再是都城,其它地區不再向塞上運送糧食物資。北魏帝國的戰略方向隨之發生變化,不再向北用兵,轉而向南用兵,防止南朝進攻,以求完成國家統一,江淮一線成為軍事經營的重點。沒有戰爭,六鎮軍民不能掠奪柔然等北方民族的財貿,成為自給自足的地區,遇到天災人禍,滿足不了自身需要。

皇親重臣不肯再到六鎮為將,一些長期得不到升遷的庸才出任鎮將。這些人到了邊關,唯知聚斂錢財,為與遷入中原的大鮮卑貴族攀比,效仿他們廣占良田。中原土地廣闊,棄地多,而漠南土地早在拓跋珪時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你把好地占了去,鎮戶們只能耕種貧瘠的土地,六鎮經濟衰退,人民生活變得窘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