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鐘離大會戰

“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這是北魏名將中山王元英,在南北王朝鐘離大會戰中填下的一首短歌中的句子。韋虎即指南朝儒將韋睿。這場雙方動用兵力近百萬、南北名將群英薈萃的大戰,變成韋睿與元英鬥智鬥勇的競技場。鐘離大戰的勝利,使韋睿從眾多高手中脫穎而出,成為那個時代名副其實的名將之花。

宣武親政

蕭齊末年戰亂不止,各地諸侯陸續叛亂。蕭衍自襄陽起兵,轉戰數千裏進攻南京,僅這場戰爭持續近兩年。裴叔業降魏,魏軍得到江淮重鎮壽陽,擊敗齊國援兵,攻取合肥,逼近長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此時此刻北魏軍事形勢一片大好,如果魏軍大舉南征,奪取江南根本不是夢想。

北魏南疆守將鎮南將軍元英、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以及車騎大將軍源懷上表請求南征。元英慷慨激昂,請帥三萬步騎直取襄陽,蕩平荊州。他說得很有道理,“蕭衍東伐,襄陽空虛,這是皇天授我之日,曠載一逢之秋,機不可失。”源懷獻計東西並進,席卷江南,並且憂慮指出,如果現在不出兵,等蕭衍平定江南,肯定會來取壽陽。壽陽離南京七百裏,山川地形南方人了若指掌。春水一生,南方水軍的樓船戰艦蜂擁而至,淮南恐怕會得而復失。

機會,宣武帝元恪知道。但是,他有更重要的事做。不出兵無非得不到江南,統一不了天下,出兵恐怕會影響皇位,因為他正在謀劃親政,不想因為軍事行動打亂計劃。為掩天下人的耳目,堵堵輿論的嘴,表明自己不是個庸碌無為的統治者,元恪批準田益宗進攻義陽的軍事行動,派任城王元澄坐鎮壽陽都督江淮軍事。這些無非做做樣子,田益宗靠地方部隊打了個勝仗,沒有後援作罷,元澄未采取任何行動。

17歲的元恪此時蠻焦慮,剛剛平息一場未遂政變。政變的主謀是二皇叔鹹陽王元禧。

孝文帝臨終指定六個輔政大臣,宋弁死得早,還剩五個,任城王元澄、鹹陽王元禧、北海王元詳、廣陽王元嘉和王肅。元澄和元嘉是老皇族,元禧是親二叔,元詳是親七叔。幾個輔政大臣內部就有矛盾,元澄輕視王肅,元禧和元澄不合,元詳瞧不上元禧。

王肅是漢人,孝文帝去世倒了靠山。元澄誣告王肅謀反,元禧為王肅平冤打擊元澄,每個人都想獨攬大權。

輔政們勾心鬥角,元恪看在心裏,加緊培植勢力。最親的自然是外戚,元恪把國舅高肇、高顯和他們的侄子高猛召進朝廷,拜為公爵。三個小百姓進入富麗堂皇、威嚴隆重的皇宮,由於從沒見過大場面,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出了不少洋相。誰能想到小醜模樣的高肇未過多久,便成為大魏國炙手可熱的權臣。

高氏一家是高句麗人,高家自稱祖籍渤海,晉朝永嘉之亂時去高句麗定居。我們知道,渤海高氏在當時是北方望族,北魏名臣高允出身於此,後面我們要講到的魏末梟雄高歡也出自這個家族。高歡有祖譜可考,高肇空口無憑。有一點很有意思,高句麗王室成員姓高,高句麗開創者朱蒙叫做高朱蒙。高朱蒙是東北人,確切說是吉林人。高肇是否高句麗王族不可知,反正他是不承認。

南北朝重門第,孝文漢化後北魏延續這一風氣,庶族地位低下,何況出自蠻夷之地高句麗。那麽高家怎麽成了外戚?

孝文帝時代,高家從高句麗遷到遼東龍城,今遼寧朝陽,慕容鮮卑龍飛之地。龍城政府發現高肇的妹妹長得漂亮,是個做皇妃的料子,向宮中推薦,送到平城。恰好馮太後視察北部曹,相中了。馮太後有高句麗血統,不帶民族歧視。於是高氏入宮。

現在韓國人動輒拿高句麗說事,一說必然說到魏晉南北朝。因為北魏時代的高句麗達到鼎盛期,疆土最大。高句麗在唐代亡國,之前是獨立一國,與其後的高麗國沒什麽關系,無非高麗沿用高句麗國號凝聚人心罷了。

高氏入宮生下二皇子元恪。太子元恂反對遷都遭廢殺,當時的馮潤皇後進行政治投機,母養元恪,派人偷偷謀殺了從平城趕往洛陽的高氏。

元恪重用舅舅高肇的同時,有意娶領軍將軍於烈的侄女於氏。於氏家族是鮮卑大酋長,於氏的爺爺就是被劉裕稱做黑矛公的於栗磾。於烈官拜太尉,掌管禁軍,於氏一家,一皇後,四贈公,三領軍,二尚書令,三開國公,權震天下。於氏生得不漂亮,之所以入宮為妃,日後立為皇後,元恪明顯拉攏於家。

果然,於烈成為對抗輔政大王的先鋒。鹹陽王元禧曾派家奴找於烈,索要先皇的羽林軍人做出入時的儀仗隊。於烈拒絕道:“有詔書可以,沒詔書休想。”元禧不高興,派人告訴於烈:“我是天子的兒子,天子的叔叔,輔政大臣,我說的話和詔書有什麽兩樣。”於烈勃然大怒,厲聲道:“我知道鹹陽王是天子兒、天子叔。有詔你派官員來,弄個家奴和我說話什麽意思?於烈頭可得,羽林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