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豬王劉彧(第5/5頁)

劉子業的屍體發黴,仍沒人過問。蔡興宗勸劉彧把舊皇帝下葬,不要給四方諸侯留下借口。

安葬不安葬已經無所謂了,天下諸侯決定起兵,因為在這場更換新君的盛宴中他們沒有分到哪怕一丁點兒蛋糕。

最先起兵的晉安王劉子勛晉封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脫離戰爭威脅的江州官員們欣喜異常,一起造訪鄧琬道:“暴亂既除,殿下又開黃閣,於公於私都該好好慶祝一下。”鄧琬冷笑著把文書扔到地下,給愛好和平的人們潑去一盆涼水:“殿下當開端門,開黃門是我輩之事。”

一句話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甚至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年幼的劉子勛還得繼續披著重甲為自己、為野心家們戰鬥。

劉子業時代,朝廷高官們相繼任職地方避禍,不承想劉彧政變成功,留在南京的臣僚們個個揚眉吐氣。一經鄧琬鼓動,手握各地兵權的諸侯群起響應,雍州刺史袁、益州刺史蕭惠開、冀州刺史崔道、青州刺史沈文秀、吳郡太守顧琛、吳興太守王曇生、義興太守劉延熙紛紛支持潯陽政權。他們的理由堂而皇之,徐州刺史薛安都的話擲地有聲:“我終不辜負孝武皇帝。”

皇位須由孝武帝的兒子繼承,作為孝武帝十一弟的劉彧有什麽資格做皇帝,更何況采取暗殺這種卑鄙無恥的行徑奪取帝位。除了京都南京之外,各地均支持劉子勛,形勢完全傾向於潯陽政權。

劉彧發起統戰工作,派出說客招降遊說。外交背後需要強大的力量支持,否則無論多麽動聽的言詞必將蒼白無力。薛安都對希望歸附朝廷的人得意地道:“京都無百裏地,不論攻圍取勝,自可拍手笑殺。”

公元464年十二月十九日,江州長史鄧琬脅迫晉安王劉子勛傳檄天下,起兵造反。僅僅十六天後,劉彧任命建安王劉休仁為大都督,八十歲高齡的王玄謨為副都督,集合建康中央軍數萬人沿江南下,兵進江州平叛。

又過了一天,公元465年正月初七,鄧琬詐稱奉路太後璽書,率江州文武擁戴劉子勛繼位潯陽。劉宋皇朝出現兩個皇帝,各地諸侯一邊倒支持潯陽政權。

不少地方官吏將領的家屬親戚居住京城,中央軍中有大批叛軍親黨,如同隨時可以引爆的定時炸彈。內外交困,南京局勢危如累卵。

劉彧倚仗的招牌路太後沒有發出真正的璽書,但是感情上傾向於皇孫劉子勛。宮廷密謀千篇一律,路太後打算毒死劉彧,借生辰之際請皇帝赴宴。一杯淡淡的酒足以化解天下兵戈。上帝早已告誡人類,智慧是萬惡之源。

劉彧舉杯欲飲,侍從從後面悄悄拉扯衣襟。別看劉彧身體胖大,形動遲緩,反應卻機靈敏捷,當即放下酒杯,笑著為太後祝壽,請太後飲酒。路惠男大驚失色,知道陰謀已泄,只得端起毒酒一飲而盡。當天,這位與兒子傳出緋聞的伊娥卡斯忒魂歸西天。

如何對待死去的太後,如何處理叛軍家屬,蔡興宗一語中的,“如果將他們繩之以法,京都瞬間土崩瓦解,怎麽辦?四個字罪不相及。”路太後得到安葬,平靜地長眠地下。

眾叛親離,許多說客轉而投向敵人。嚴峻,極度嚴峻。光明只有一座燈塔,四周無盡的黑暗。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人生,劉彧要拼搏,為保住來之不易的果實而拼搏。

劉彧唯一的底氣是軍隊,南京的台軍,劉宋王朝的中央軍,以及那批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平民軍官們。他要感謝祖父,劉裕依靠平民將領締造一個新王朝,並把財富留給後代,軍人的榮耀要靠戰爭取得。

中央軍兵分兩路,東西出擊,吳喜、任農夫、王道隆、沈攸之、張興世等軍官像一根根火炬照亮漆黑的夜空,照亮江南大地。其中最亮的火炬當屬張興世,一位大器晚成的將領,他的命運和沙洲緊緊相連,在奔流不息、煙波浩渺的大江中馭劍獨舞,十萬樓船灰飛煙滅。